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英報:警惕暮氣扼殺中國改革 

2013年06月08日08:50來源:金融時報字號:

摘要:近年來,中國改革的停滯乃至部分倒退背后,其實就是伴隨著青年人口的萎縮。不僅是改革時代,由此上溯到革命時代,革命事業的克成大功,亦與青年勢力的消長命懸一線。

  滿街青年,追風逐日。

  尤記二十年前的一個五四青年節,我在紅安一中讀書,日復一日繁重的復習與考試,霸佔了我幾乎所有的天空。好不容易輕鬆一日,陰天轉晴,格外注目。那時候的青年節熱烈奔放,銳氣逼人。我老家的小縣城裡,到處是青年,騎著自行車三五成群的,騎摩托帶個美女呼嘯而過的,在震天的喇叭聲中逛街的,三三兩兩坐在廣場上聊天唱歌的,充滿了人間氣息,世俗而熱烈,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二十年后的青年節,我已屆中年,漫步京城街頭,除了一些官方和商家的宣傳之外,似乎已經沒有多少青年來關注這個節日了,大街上車流依舊,卻已經沒有熱烈的人潮。也許在一個追逐金錢名位的社會,激情日漸消退,但是,更讓人冷汗淋漓的是,舉國之中,青年人口似乎已呈萎縮之勢。我在物美超市隨機清點了下出口買單處排隊的人流,赫然發現,青年人竟然已經成為少數派了,多的是中老年。

  京都如此,小城市更是青年凋敝。

  中國的青年都到哪裡去了?

  青年節裡的中國,為什麼不再有滿街少年?

  更為吊詭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活力,似乎與青年比例相輔相成,近年來,中國改革的停滯乃至部分倒退背后,其實就是伴隨著青年人口的萎縮。

  不僅是改革時代,由此上溯到革命時代,革命事業的克成大功,亦與青年勢力的消長命懸一線。

  中國近代以來,能夠不停革命,最后克成建國大業,完成民族與民主的初步革命,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良好的人口結構。

  從清末到建國前夕,中國人口大約在5億左右,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以青年為主。

  擁有青年,才是國家未來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由此,縱使舊中國千瘡百孔,無數仁人志士,亦對中國滿懷熱望。在1900年,百年之交,當時清廷已經行將就木,中國即被被瓜分豆剖之際,梁啟超尚飽含熱情地寫下千古名文《少年中國說》,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氣度雄偉地規劃中國未來,毛澤東敢於預言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即將出生的嬰兒,是噴薄欲出的朝陽。方志敏敢於想象未來“可愛的中國”。

  那時候,中國確實有資本想象美好的未來。

  在百年來的幾次大的國內革命和對外戰爭中,中國最后勝利,決定權就在於青年。

  作為二戰時中國最大的對手,日本戰死500萬,佔其總人口的7%,而中國縱使軍民死亡3000萬,也隻佔總人口的6%,當時,中國人口結構,30歲以下人口,為70%以上。

  充足的青年人口,使中國人民有足夠的資本,敢於對抗一切勢力。孫中山初創共和,毛澤東再造共和,均借重了當時的人口優勢。

  抗美援朝的勝利,亦得益於中國人口結構,所以敢於打死仗,前赴后繼,勇士不絕,推動士氣高漲,連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亦不得不折腰,不敢與中國比拼人口消耗。

  青年成就革命,絕非虛言。

  以本人的羅氏家族為例,本人祖父輩兄弟四人(祖輩女性長輩不可考,暫略),大爺爺在家務農,二爺爺參加紅軍,大革命時期即做到了連長,最后因為眼睛被打瞎一隻而隱居山野,最終逃過國民黨追殺,祖父是老三,也參加了革命,建國后成為當地大隊長,四爺爺在武漢經商,一家兄弟四人,兩人參加革命,剩下兩兄弟,足以給父母養老,以及應付其他家族動蕩。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