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08:25來源:晶報字號:
摘要:事實上,類似這樣的高考命題錯誤往年也時有發生,比如,2010年,四川卷的作文命題材料稱“一個點可以構成一條線”,這樣的低級錯誤遭到了網友的炮轟。 |
這也可以解釋這些年來,高考試卷烏龍事件何以層出不窮。沒有相應懲罰,沒有究責機制,如此“寬鬆”的環境,使這場決定無數人命運的考試,屢屢遭到一些常識性錯誤的戲弄。其實,高考命題的科學性、嚴謹性一直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如前些年,就有人指出“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樣的作文題目對偏遠鄉村考生不公平。如果說面對這樣的事情尚能見仁見智,難有定論,出現在試題中的低級硬傷,則往往隻能從態度、從責任心方面找原因了。
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這種低級錯誤,是因為命題老師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手頭資料很少,受命題紀律規定又不能上網檢索,命題主要靠“積澱”。這樣的理由實在太過牽強,命題專家犯有如此嚴重的電腦檢索依賴症,讓人情何以堪?按照這樣的邏輯,電腦普及之前的高考命題,是不是更有理由錯誤百出?
也有人指出,高考命題應打破封閉,引入競爭機制,讓有公信力的社會專業機構來命題。也許這不失為一種改變高考僵化面目的路徑,但高考改革畢竟是一個系統工程,難以一蹴而就。當務之急,是不應再對試卷錯誤這種怪誕現象熟視無睹,要通過引入監督機制、問責機制以及與公眾的溝通反饋機制等,使高考命題真正體現出應有的專業精神與責任意識,對得起它所承載的社會期盼。
是時候進行深切反思了,零差錯、零容忍應成為高考命題不可動搖的底線。這樣一個公信力不斷被稀釋的時代,高考尤其維系著人們對公平與公正的信心。這一張試卷的任何細微差錯都可能指向考生的命運、前途這樣的宏大敘事,命題者不能不對它多一些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