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15:11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在當前語境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其中“敵視”一面被消解,以去政治化和正面化的“示好”構建了一種他者視域中的想象。歸根結底,其構成動力很簡單:極具吸引力的中國市場。 |
市場誘惑下的去政治化與文化示好
1984年,米高梅MGM公司拍攝的戰爭片《赤色黎明》,假想前蘇聯軍隊入侵美國。時隔15年后的2009年,米高梅又重拍《赤色黎明》,前“蘇聯紅軍”更替為“人民解放軍”,引發了一片爭議與關注。在華人群體嚴正抗議下,制作方將入侵美國的國家替換成別國。此外,2012年《黑衣人3》在全球公映。該片在中國國內上映時,反面角色中國人和主人公在紐約唐人街槍戰的情節被刪除。可見,對中國的形象塑造,已經不得不轉變思路與作風了,連一些細枝末節也被處理得干干淨淨——又如《碟中諜3》上海民居窗前晾衣杆上的衣服、西塘居民搓麻將的鏡頭等,都被刪減。
一個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成為人人虎視眈眈的香餑餑,對於海外片商特別是好萊塢片商來說,寧可被本國的觀眾看不起,也不敢得罪中國市場,和大把大把的人民幣過不去。票房成為指揮棒,在逼迫片商們正視東方,國家關系間的“政治正確”大行其道,其他的一切靠邊站。
當然,大量的中國元素在海外電影中出現,除了中國經濟上的崛起與電影市場的吸引力,也與政策有關。“合拍片”新政策要求:“中方出資比例一般不少於1/3﹔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需要在中國取景。”這個政策的限定加上經濟和市場的三元素,將來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片子出現。
於是,曾經很多人憂心忡忡“文化入侵”,或者學術意義上葛蘭西所謂的文化霸權,正在發生著吊詭的變化。在全球化語境下,意識形態差異淡化,去政治化成為主流,“文化入侵”與“文化霸權”事實上在電影的表現越來越少彰顯了。相反,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示好,展露無遺,甚至示好過火得有些驢唇不對馬嘴。這種過量“雞血”有時連中國觀眾都不買賬,比如《鋼鐵俠3》與《環形使者》的中國特供版刻意穿插中國元素,就並不討好。在大部分的電影中,中國的反派角色越來越少,中國負面的形象展示也日漸減少,在劇本或后期剪輯中,為了順利進入中國市場,也會主動揮刀做各種自宮。
盡管如此,這種示好與中外有別的差異電影版本,都在說明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一種新的東方主義正在電影與電影之外形成,印度則有《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作為案例。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中說:東方幾乎是被歐洲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地方,它是一種西方人藐視東方文化,並任意虛構“東方文化”的一種偏見性的思維方式或認識體系,風光旖旎異國情調的背后,更多的是落后愚昧野蠻的展示。
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種東方主義已經銷聲匿跡了,至少在“敵視”或偏見方面削弱了。在政治與意識形態讓位之后,是經濟與市場的風光無限。東方尤其是作為代表的中國,富裕但不一定文明、美麗但並非美好,它不再是貧困落后愚昧之地,而是像暴發戶式的讓西方人又愛又恨。一番經過刻意營造,讓東方人自己喜歡的東方形象被展示出來——隻要他們能興高採烈地走入電影院,貢獻數以億計的票房。這未嘗不是一種新形態的“東方主義”。
(注:本文轉載自“南風窗-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作者:張天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