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9日08:29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似乎是要注解這一性質,公眾輿論呈現出和縱火者一樣紊亂的社會認知和心態。 |
剛剛過去的廈門公交縱火案,引發了全國各地對公共交通的“安檢”升級。傳遞的信息是:為應對公共安全日益嚴峻的局面,整個社會將付出更大的防御成本。
防御或許是有點用的。但它當然並沒有切入真正的問題。包括縱火者在內的48條人命帶來的慘痛教訓,以及應該引發的行動,在當前的政治、社會語境中,遠不止於此。
縱火者不是瘋子。把一個身處底層的失敗者在公交車上縱火,並和其它人同歸於盡視之為沒有政治、社會因素的刑事案件顯然並不妥當。它更不能簡單化地歸入“泄憤”、“報復社會”的標簽之下。
性質其實很清楚:一個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遭到了“迫害”,或想象自己遭到了“迫害”的底層失意者、失敗者,在今天的政治、社會、經濟格局中,心理上已經活不下去,於是拖著別人一起玩完。這是多年來積累的社會風險轉化為實際的危險,社會潰敗轉化為每個人生命安全受威脅的信號。報應終於來了。
似乎是要注解這一性質,公眾輿論呈現出和縱火者一樣紊亂的社會認知和心態。
在網絡上,充斥著“同情”縱火者的聲音,因為這代表了沒有“活路”后的“反抗”。而擺出“反思”POSE的人,也堅稱縱火者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迫害”。抽象的“政府”和“社會”,成了為縱火者承擔罪責的主體。它們就像是一個公共污水溝。
這種社會認知和心態,似乎沒有看見相關事實:47條無辜生命被殘忍剝奪、縱火者有性格缺陷、他並不是無法依賴自己或國家而活下去。事實上,沒人對此感興趣。一次縱火案,成全的,不過是一種以正義姿態釋放的“被迫害妄想”的狂歡而已。
社會各階層彌漫著“被迫害妄想”,正是今天社會深度潰敗,風險向危險的轉化已經具備了心理基礎、現實基礎的一個重要特征。
對於既得利益集團來說,他們的“被迫害妄想”有特定的內容,擔心被“清算”,被“打土豪分田地”。背景是他們對中下層的剝奪,在積累起來的社會情緒中,引發了自身的恐懼。“被迫害妄想”作為可能被“清算”的神經過敏的預先防御,就是治療恐懼的藥方。它還具有這種功能:固化既得利益集團對中下層的恨和所所主宰的剝奪秩序。
被剝奪的中下層所產生的“被迫害妄想”,內容和功能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