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劉若惟:東亞人天生缺乏快樂基因嗎

2013年06月26日08:37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傳統社會我們無法返回。大眾在轉型期間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消費生活之中。城市居民開始熱衷於大量消費的模式,以消費抵御焦慮、不安。但遺憾的是,這些大量消費方式,往往給消費者帶來新的不安。

  據某項調查,以“國民總幸福感”衡量,中國排在世界第90位、日本排在125位。從現代化過程看,東北亞各國存在共同特征,該地區各國大眾社會心理,存在一種普遍的焦慮、不安。這是所有現代化國家共有的,還是東北亞特有的因素?

  東亞並非缺乏快樂基因。《論語》中的那個場景,感人至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一幅鄉村共同體的圖畫,對此孔子稱贊不已。可以說,那個鄉村共同體,曾是我們快樂的家園。

  但近代以后,那樣一個鄉村共同體崩潰。二戰后,東北亞各國通過努力,不斷向現代化邁進。今天大量的城市群、密布城市地鐵、構成國家干線的高速公路、高鐵,已經構成東北亞現代國家的風景線。但是,在高速建設過程中,各國民眾並未如預期那樣獲得巨大快樂,非但如此,不安不斷產生、積蓄,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快樂”就是人類生命本能得以滿足的狀態。作為個體,人們感受快樂的原初能力是相同的。但這種快樂,可能因為后天的環境因素,感受力受到影響。在東北亞各國大眾中,普遍存在三種不安,消磨了人們的快樂。第一種是“集聚的不安”。今天的東北亞,人們高密度集聚,在東京、大阪這類超大城市,如果你乘早班電車上班,盡管滿員電車十分擁擠,車內卻鴉雀無聲,這讓你感到莫名沉悶、壓抑。同樣風景,今天可在中國各大城市再現,不論職場、學校、家庭,大量人高度集聚。盡管如此,現代社會的隱私權卻造成人與人交流的隔閡。在傳統社會中,人們都有自己的傾訴對象,但現在,傳統的村落共同體消失,人們高度集聚與高度隔絕,這是東北亞社會不安的源頭。

  第二種是“上升與跌落的不安”。

  為了升學、升遷,大量學生職員,東北亞地區的學生、勞動者以極認真、極勤奮的態度對待學習、工作。中國、日本、韓國的高考,每年都牽動千萬家庭。各國教育體制,都在不同程度存在應試教育的弊病。為了一次考試,東亞地區成千上萬的青年,犧牲了整個青春美好時光。這個地區的工薪族,為擠入中產階級隊伍,不惜犧牲健康、休息、家庭團聚。而爬到中產階級的人們,則為維持其地位,奮斗不息。他們的不安深刻而普遍。這種不安很容易導致家庭破裂、職場緊張。

  第三種是“孤立的不安”。傳統的家族社會崩潰后,東亞精英向城市集聚。但是人們還沒有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如何構筑、適應這樣一個新的社會十分困難。很多人在城市舉目無親。喪失傳統社會中的天倫之樂,成為社會中新的分裂。

  傳統社會我們無法返回。大眾在轉型期間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消費生活之中。城市居民開始熱衷於大量消費的模式,以消費抵御焦慮、不安。但遺憾的是,這些大量消費方式,往往給消費者帶來新的不安。

  如何建立充滿感受快樂的社會,是東北亞普遍的課題。筆者以為,首先應從解決三大不安入手。為此應該加強福利社會制度、法治保障、重建城市共同體。一方面通過高福利給人帶來安全感。另外,加強法治、加強對勞動者權益保護,也是祛除不安,增加快樂的途徑。▲(作者劉若惟是旅日學者)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