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袁一泓:學會忍耐中國經濟的中低速增長

2013年06月27日10:44來源:新浪博客字號:

摘要:轉型需要付出成本,經濟增速由“較快”轉為“中低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想像2008年那樣打雞血吃激素,就必須忍耐7%甚至更低的增幅。當GDP跌破7.5%的時候,請那些膏藥經濟學家不要再叫喚了。

前些天,很多人都收到銀行促銷理財產品的短信:30天,年化收益率12%。很快就有朋友在旁邊計算,100萬元,12%,一個月就有12萬元的利息。正准備打電話籌錢呢,提醒的聲音響起來:這是年化收益率,不是月息。

月息10%以上的“理財產品”,並非沒有。有人叫它地下錢庄,有人叫它民間高利貸。我一位老鄉,他寧波的岳父母將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投進了當地的一個標會,月息10%。起初幾個月挺正常,每個月都有幾萬的利息分紅。突然有一天,分紅日期就找不到人了,標會的頭從地平線消失了,留下一群親戚朋友愁雲慘淡。

年利120%,什麼的投資才能達到這個目標?以我貧乏的想象力,隻有販賣軍火和毒品。短時高利倒不是絕對沒有可能,譬如,聽說有的地產商為了過橋拆借,給過40%的月息。但民間標會的風險在於,一旦找不到這種高利率的投放對象,或者對方資金斷裂,別說10%分紅,連本金都可能拿不回來。

資本原本無所謂嗜血不嗜血。上世紀80-90年代,溫州民營經濟是沿海開放搞活的一面旗幟。我一直在想,是從什麼時候起,連公認最勤奮最能吃苦的溫州人,也紛紛拋棄實業,而一頭扎進追求暴利的大潮之中?

炒房是一個契機。2004年,上海、杭州樓市從冬眠中蘇醒,溫州炒房團應運而生,隨后轉戰北京。炒房團不過是在各地悠閑旅游,看中的房子就刷卡買下,一年的收益少則30%,多則50%以上,這對勤勤懇懇做實業卻隻能獲得20%回報的人們,是不小的打擊。但炒房畢竟只是極少數人。

實業環境的惡化,是2008年以后。表面看,那5年我國經濟仍保持著高速增長,但從企業反饋來看,稅負大幅增加,盈利日益困難。即使你不承認國進民退的現象,但大批民營企業利潤衰減,恐怕是事實。

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卻是高歌猛進,房價加速上漲。投資買房的人,盈利更加可觀。到2010年底,投資過幾十套房產的人,比那些埋頭做實業30年的人,可能賺得還要多。一邊是經營環境惡劣,一邊是輕輕鬆鬆掙大錢。心理的天平傾斜了,資本的砝碼也隨之失衡。

2011年是理財產品跳躍性增長的一年。房地產調控,迫使一部分尋求高利潤率的資金轉尋其他出路,而理財產品迎合了它們的偏好。雖然在冠冕堂皇的限貸口號下,商業銀行表內的信貸資金縮緊,但表外的理財產品卻趁虛而入,其中相當部分曲折蜿蜒地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實踐証明,隻有樓市才能吸納如此龐大的資金,並提供遠高於銀行利率的回報率。

上述資金的流入地,包括土地市場。如你所知,土地是地方政府壟斷的市場,而地方債務平台的支柱就是土地財政,尤其是以土地作為抵押物的融資。人們都罵土地財政,但我此前已經論述,整體而言,賣地收入僅夠支付地方債務利息,如果地價停漲,很多地方政府不想破產,就必須借新債還舊債。

恰恰是2011年,銀監會對地方債務平台念起了緊箍咒,地方政府的貸款途徑大為受限。正當其時,各類理財和信托產品送上門來。正如一位投資經理所說:我發起一個資金組合,以8%的年利向老百姓募資,以10%的利率賣給地方政府,我和銀行各得1%,絕對是皆大歡喜。因此可以說,房地產是吸納理財資金最大的行業,地方政府是承接理財資金最大的地主。

房價上漲帶來的暴利,是全社會暴富心態的主要源頭。包括各地土地市場在內的房地產市場,是我國結構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說,要實現經濟轉型,就必須堅決調控房地產,徹底變革房地產制度。

轉型需要付出成本,經濟增速由“較快”轉為“中低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想像2008年那樣打雞血吃激素,就必須忍耐7%甚至更低的增幅。當GDP跌破7.5%的時候,請那些膏藥經濟學家不要再叫喚了。與3年9%的增幅以及隨后可能的崩潰相比,我寧願選擇10年7%的增長。若轉型成功,你可以再跳望中國夢。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