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0日13:41來源:聯合早報網字號:
摘要:過去20年來中國生產率增長,主要來源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的改進。隨著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和新的制度瓶頸的出現,來源於這兩個方面的生產率增長潛力已經所剩無多。未來的生產率增長隻能寄希望於更多的研發投入、更高的人力資源積累,以及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 |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創造了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 的經濟奇跡。最近,中國經濟終於發出了明顯的放緩信號。這既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也可以用普通常識來解釋。從一般常識來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經濟體,可以以一種近乎危險的速度無限期增長而永不放緩﹔從技術上說,對於一個經歷了長時間高增長的經濟體,它內部那些促進增長的力量一定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弱。這是市場力量運作的結果。
從供給方面看,中國增長的基礎是勞動力的增加和生產率的提高。2012年,中國的勞動人口第一次顯示出下降趨勢。這說明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已經接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瑟·劉易斯所說的“拐點”。這意味著無限勞動力供給的時代已經終結。這一拐點的來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各地的最低工資在最近幾年的飛速飆升。
許多西方評論家都觀察到中國勞動力供給的變化,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沒有注意到人口演變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一直到2020年或更晚,中國人口增長的放緩並不會直接表現為勞動力的全面短缺。中國目前的燃眉之急,是過去一直在享受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作為中國過去20年制造業擴張的主要動力,隨處可得的廉價勞動力現在正變得越來越稀少。在未來幾年內,中國20歲至35歲的勞動人口將會逐年縮小,而這些勞動力正好是中國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的支柱。
與此同時,中國將會發現,要保持過去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將會越來越困難。過去20年來中國生產率增長,主要來源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的改進。隨著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和新的制度瓶頸的出現,來源於這兩個方面的生產率增長潛力已經所剩無多。未來的生產率增長隻能寄希望於更多的研發投入、更高的人力資源積累,以及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未來增長的潛力預計將會下降。不管怎麼說,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體,GDP已達到8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一半。中國經濟的龐大基數,也決定了它不應該繼續按目前的方式,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這種增長速度不僅對中國自身是弊大於利,也不利於世界經濟的平衡和穩定。
從歷史上看,東亞幾個成功經濟體的高速增長期都比中國要短。日本的高增長期開始於50年代,終結於70年代初,前后不過20多年。台灣和韓國的高增長期主要在60年代和70年代,大約也隻有20年。香港和新加坡的高增長期比台灣和韓國還要短一些。由此可見,一個經濟體的大小是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重要因素。以新加坡為例:起飛之初的新加坡經濟在經歷了大約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立刻就遇到了勞動力不足的瓶頸。
如何適應增長放緩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過去30年裡長期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中國有更大的內部動力保持經濟的高效運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率。在經過了多年的城鎮化之后,中國城市人口仍隻佔總人口的一半。而人口的城鎮化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所以,中國經濟在中長期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雖然中國還有增長空間,但經濟增長放緩畢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政府必須未雨綢繆,為即將到來的經濟放緩做好准備。
事實上,中國中央政府很早就已經青睞於更緩慢和更穩定的經濟增長率。還是在1990年代,當時的總理朱?基就曾經不遺余力地整治經濟過熱。前任總理溫家寶在2000年代也一直致力於控制投資過熱和房地產行業的過度投機。更明顯的是,中國政府每一次制定五年計劃時都表示,中國經濟理想的增長目標是7%至8%。但這些官方的增長目標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總會被“超額完成”。這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總會偏愛更高的增長率。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全國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往往會達到兩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