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0日13:41來源:聯合早報網字號:
摘要:過去20年來中國生產率增長,主要來源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的改進。隨著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和新的制度瓶頸的出現,來源於這兩個方面的生產率增長潛力已經所剩無多。未來的生產率增長隻能寄希望於更多的研發投入、更高的人力資源積累,以及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 |
雖然中央政府主張更緩慢也更可持續的增長速度,但也不會擔心增長放緩會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近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表示,中國在2010年代的部分時間還能夠繼續7%至8%的增長速度,在2020年代這一速度將會下降到5%至6%。但即使是這樣的水平,還是明顯高於過去20年的全球和亞太區域的增長速度。這樣看來,對於中國來說的所謂“低增長”,從全球和區域水平而言絕不算是低的。
在習近平領導下的新一代中國領導集體看來,增長放緩更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契機。經濟增長放緩決不會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障礙。相反,緩慢但是有更高質量和更高包容性的增長,才是“中國夢”實現的保障。
根據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西蒙·庫茲涅夫的理論,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變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這樣看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會與宏觀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再平衡同時進行。
從需求方面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是國內投資。未來中國的投資率必然會下降。過去的高投資率不可持續,原因在於許多重工業部門產能已經過剩,房地產產業也已過熱。所以中國一定要提高國內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才能實現更穩定的長期增長。目前中國國內消費在GDP的比重隻有區區40%,遠低於印度的55%和美國的70%。
亞細安將受益於中國經濟放緩
對於中國經濟再平衡而言,更關鍵的是要減少對出口的過度依賴。事實上,中國的出口雖然還在增長,但比較優勢已經比以前大打折扣了。這一方面是因為生產成本的整體上升,另一方面是由於工資的大幅提升——單單在2012年中國制造業的工資就上升了14%。人民幣的逐步升值也進一步削弱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自從2005年的匯率改革,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已經累計升值了40%。在這些因素作用下,中國要保持過去出口兩位數的增長無疑會越來越難。
中國的增長模式其實在2012年已經在開始發生轉變。但經濟重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政府未來還會延續調整經濟政策,為增長率放緩和宏觀經濟再平衡做好准備。可以說,經濟增長的放緩將會減小經濟對環境和社會的壓力,使未來的增長變得更加穩定和可持續。
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放緩對它的鄰居東盟(亞細安)經濟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歷史上看,中國與東盟的總體經濟關系既有競爭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中國經濟增長,自然會提高中國對東盟國家初級產品和自然資源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強勁擴張的制造業部門也對東南亞國家尚處於襁褓之中的制造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中國的工業制成品不僅大量流向東南亞市場,也在世界市場與東南亞產品競爭。有些東南亞國家(例如印尼)還擔心來自中國的競爭,會導致本來流入東南亞的外國投資流向中國。
因為東南亞的“恐華”情緒,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與東盟的合作關系。中國早在2002年就已經開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這期間,中國-東盟之間的貿易總額,從1991年的80億美元飆升到2012年的4010億美元。現在,中國幾乎是東盟所有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在國際投資舞台上,中國也已經成為對外投資大國。事實上,截至2012年年中,中國在東南亞的投資總額就已經達到190億美元。
在這個意義上,不論中國未來增長前景如何,中國和東盟之間方興未艾的經濟合作關系應該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中國經濟再平衡將更有利於對於東盟的經濟增長。隨著中國經濟轉型,中國制造業對東南亞勞動力密集型出口制造業帶來的壓力會大大減輕。另一方面,屆時更多的海外直接投資,也將會從中國回流到東南亞。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將繼續扮演區域經濟增長引擎的角色。中國增長的減速將不會影響中國在本區域經濟地緣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中國在本區域政治地緣中的影響力,仍然會是很有限的,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在國際上的軟實力還比較弱。例如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對外政策,尚未得到本區域其他國家的普遍接受。因此,中國增長放緩對於東盟而言,將會在不改變本區域戰略平衡的情況下,進一步推進本區域經濟向更穩定和繁榮的方向發展。
作者黃朝翰是新加坡國大東亞研究所教授、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