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一位老華人眼中的新加坡華人社會【3】

2013年06月28日13:51來源:共識網字號:

摘要: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標准的政府。它是有選擇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倫理方面,又因守著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標准。

新加坡政府不希望華人放棄自己的文化,力圖保持華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早期因為地方小國力弱,不希望人口過度增加,所以提出一對夫婦隻生兩個孩子的政策。華人比較聽話,讓生兩個就隻生兩個,所以人口下降,這就導致政治危機。因為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分出來的,華人佔多數才保証不會象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華人那樣受到歧視。而華人的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導致新加坡的馬來化。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認為孩子是神明賜予的天使,能生多少就生多少。但孩子多了,經濟能力有限,很多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上學,任由他們在街頭流浪,導致馬來人犯罪率較高。

政府對此非常頭痛,一旦馬來人煽動鬧事,他會問:“看,住洋房別墅的是什麼人?是華人!監獄裡關的是什麼人?馬來人!為什麼馬來兄弟要受到這種歧視?”這就會引起民族矛盾,給馬來西亞和印尼介入新加坡事務提供借口。后來李光耀想出一系列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讓馬來人不要娶第二個老婆。這事要通過回教理事會,審查馬來人的財產狀況,如果証明他養不起那麼多老婆,自然就不能批准。其次,是解決馬來人的教育問題。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從小學到大學都不需要繳納學費的,這樣很多馬來人家庭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學。受的教育多了,就能夠找到比較好的工作,能養活自己和家庭,犯罪率也就降下來了。

現在,年輕華人受到教育比較高,他們更加追求個人的享受,很多家庭不要生孩子。加上新加坡是英文教育,到一些西方國家工作比較方便,年輕人跑到國外去,導致新加坡社會老齡化加劇。政府開始鼓勵華人多生,第一個、第二個孩子都有幾千塊獎勵,生第三個孩子好像獎勵3萬新幣,這些錢存在孩子的戶頭裡,上學時作為教育基金。但華人還是不生。沒辦法了,隻好從中國引進華人。

政府考慮得挺好,讓中國的孩子從小在新加坡讀書,這樣他們長大了對這個國家有一定的認同感、歸屬感。孩子小,需要有人照顧,就讓媽媽跟著過來,在這邊工作,同時照顧孩子。但政府沒有想到,那些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少婦,獨自帶著孩子生活在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需要有人關懷的,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的事多了就成了社會問題。

新加坡人對新移民的態度如何?這要看什麼行業。有些行業,比如建筑業,新加坡人自己不願做,怕苦,中國人來做,工錢又低,新加坡人很高興﹔在文化層次比較高的行業,如報業,大家都是同事,相處得很好。我們前邊說的“邊緣人”並不排斥新移民。真正排斥新移民的是那些完全“洋化”的人,他們鄙視中華文化,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指責新移民搶了新加坡人飯碗的就是這種人。他們受西方教育,希望“全盤西化”。

但是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標准的政府。它是有選擇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倫理方面,又因守著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標准。老百姓不要管政治的事,政治交給精英人物來操心,你只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大選的時候呼吁老百姓要關心政治,別忘了投票給執政黨。這是一種選擇性的“關心”。所以說,新加坡政府還沒有走出家長治的政治模式。

應該說,李光耀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父親,他是一種家長心態,把人民當成孩子,什麼事都考慮到了。怕老百姓沒錢養老,設立CPF基金,在經濟好的時候,CPF繳納達到25%+25%,即個人交25%,政府(公司)補貼25%,相當於增加了25%的工資,這些錢裡近一半是養老金。年輕人找不到對象政府要著急,結婚不生孩子政府也要著急。父母什麼事都管到了,這種環境培養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遇事不知所措。新加坡的現狀就象飛禽公園,上面有一張大網,好鳥飛不出去,惡鳥飛不進來。新加坡政府的家長心態根深蒂固,對孩子的關愛是根深蒂固﹔同時也認為自己是父母,所以應該永遠在台上——你見過誰換父母的?

20多年前,新加坡曾發起過“講華語運動”,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時政府要關閉南洋大學,為避免引起社會震動,搞了這麼一個“運動”。南洋大學當時是維護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政府要關掉它,很多人反對。政府說了:“我不是反對中華文化的呀,你看我不是在提倡講華語嗎?”后來又搞了一個新的“講華語運動”,是要提醒華人的民族意識。以前華人的身份証都是英文的,沒有華文。后來華人的身份証上都要求加上華文名字,提醒人們別忘了自己是華人,要保持華人政權。這裡面是不是有中國崛起的原因,不好說,也許很小吧,因為沒人這樣講。

分享到:

(責編:牛寧、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