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一位老華人眼中的新加坡華人社會【4】

2013年06月28日13:51來源:共識網字號:

摘要: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標准的政府。它是有選擇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倫理方面,又因守著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標准。

新加坡的幾種語言中,英文第一,華文第二。人民行動黨一直是在壓制華文。政府保留華人文化只是為了加強華人的認同感。有些人不懂華文,不懂中國歷史,卻主持蘇州工業園的事情,所以處處碰壁。但就是這樣的人卻在政府中佔據高位,提倡華文就是跟他們過不去。

當然,政府也不希望完全西化。在西方,政府是雇員,老百姓是BOSS,你政府做得不好老百姓就可以解雇你。但新加坡政府是根深蒂固的東方式思維,我是父母官呀,老百姓怎麼可以換自己的父母呢?中國領導人也是這種心態,在這方面與李光耀有共同語言。儒家思想有三塊:政治、哲學、倫理。新加坡隻用了政治和倫理兩塊,選擇性地使用,隻用對自己有利的。

應該說,新加坡的生活是非常乏味的。每天下班回家守衛電視機,那些粗制濫造的電視劇有什麼好看的?當你的水平比它還要高的時候,你能從中學到什麼?我是從不看新加坡的節目,隻看看中央4台和鳳凰衛視。

新加坡的華人社團主要有這麼幾種關系構成的:血緣、地緣、業緣、神緣、人緣。以血緣關系構成社團本姓氏為主的,如韓氏會館、劉氏會館等。以地緣關系構成的團體是指會員的祖籍地,如海南會館、新移民的天府同鄉會等。血緣和地緣統稱為宗鄉團體。業緣是行業團體,如中華總商會。現在還可以加上神緣和人緣。神緣是指拜什麼神的共同組成一個團體,比如新加坡有名的天后宮,是拜媽祖的共同出資建設的﹔觀音廟是信佛的人興建的。幾個人共同信仰一個神,也可以在哪個地方設一個神壇,大家定時去拜拜。人緣就是各種校友會、俱樂部、聯誼會,你從哪個學校畢業,不用申請,自動就會成為校友會的成員了。新加坡人往往同時入幾個社團,參加各方活動﹔也有的一個不入,自娛自樂。

新加坡華文報紙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因為多數華人華文很差,象《聯合早報》這樣的報紙對他們來說就程度很深了,看不懂。而且政府對華文報紙控制很嚴格,使其成為政府的喉舌,缺少監督政府的作用,這使得它們在與英文報紙的競爭中處於下風。但華文報紙在憂中不會絕望,因為有新移民支持,還可以生存下去。目前《聯合早報》發行量在20萬份左右,主要用戶是新移民。

新加坡的子女與老人關系淡漠,根本原因是教育。西方認為父母養孩子是天經地義,但孩子養父母是不應該的。新加坡人受西方教育影響,自然也會這樣了。另一個原因是政策方面。以前房屋比較小,一家人擠在一起,孩子長大了,掙錢了,政府補貼錢買大房子,就搬出去住,把老人留在家裡。平時忙自己的事情,隻在周末來看一下。他覺得回來是客人哪,老兩口招待自己是應該的,吃完飯抹抹嘴走人了,也不管老人收拾家務是不是很辛苦。人類的進步,物質的提升是以精神的倒退為代價的。

新加坡華人的民間信仰很多,這種信仰有濃厚的實用主義。比如有些人家裡供奉著觀音、財神、大伯公,也不管這些神不是一個系統的,是不是會發生沖突,是神就拜,典型的“多神論”。象孫悟空只是神話小說裡的人物,華人也把它列入崇拜的范圍。四馬路的觀音廟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們經常來這裡拜拜。那附近還有一座印度廟,一些華人從觀音廟出來又去印度廟拜拜。他們的想法是多拜一個神多一重保護,也不管這些神會不會責怪他心不誠,或者遇到災難的時候,神們是不是會發揚謙虛禮讓精神客套一番--等客套完了,這人也許已經翹辮子了。所以說,華人的這信仰並不是真正的信仰,也不是宗教,應該歸入迷信裡面。

新加坡的中元節最熱鬧,甚至超過春節和仲秋節,長達一個月。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中元節都沒有這麼隆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同鄉聚會。新加坡政府建設組屋,原來同村的人被分配到不同的組屋,借中元節聚聚。二是政府因勢利導,借中元聚會搞募捐、義賣,開展慈善事業、公益事業,這使得中元節非常熱鬧。中元節是新加坡俗文化的大展示,許多社區都搭起台子,居民自娛自樂,唱福建歌,跳民間舞,演地方戲,有時還講一些黃段子,沒有多少藝術性。

分享到:

(責編:牛寧、王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