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07:44來源:中國網字號:
摘要:中國各地的中共官員們都注意到了(扶持當地企業)這種快速升遷的模式,紛紛認為自己也能通過補貼企業升至高位。 |
中國網7月2日訊 英國《金融時報》6月27日登載該報北京分社社長吉密歐(Jamil Anderlini)題為《中國經濟的隱患》的文章。
產能過剩問題不斷加劇
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距離堅不可摧還有很遠距離。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的產業政策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種政府補貼推動整個行業在一夜之間迅速擴張。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官員喜歡把巨額的政府資金投向他們希望能夠成功的企業,進而帶來仕途升遷。產能過剩在中國各產業中隨處可見,這拉低了企業在中國國內以及海外市場的利潤水平,並進一步威脅到中國已然疲弱的經濟增長勢頭。產能過剩並不是一個新問題,雖然多年以來,中國政府為遏制產能過剩採取了多種舉措,但這一問題仍繼續惡化。
地方為保政績提供補貼
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在某個行業中具備了主導全球生產的能力,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政府的補貼,其中絕大部分為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的補貼。美國學者烏沙 海利和喬治 海利近期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烏沙 海利表示:“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之所以在出口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以及本國匯率有意被壓低,但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同於這種看法。中國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並且未對供需規模進行評估﹔我們發現政府補貼貢獻了30%的工業產出。在我們所考察的絕大多數企業中,如果沒有補貼的支持,將很可能陷入破產。”除直接注資外,中國很多地方政府還向轄區內的國有企業以及私人企業提供廉價的土地和信貸、折價水電以及稅收減免。
補貼助長企業低效率
中國各地的中共官員們都注意到了(扶持當地企業)這種快速升遷的模式,紛紛認為自己也能通過補貼企業升至高位。這引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並驅使地方政府競相突破底線——為了保護轄區內的就業和稅收的來源,地方政府通常不認真執行環保、安全以及勞動法規。通用電氣副董事長約翰 賴斯表示:“各地政府補貼的共性問題是,目的都在於支持企業的生產活動,而非改善企業的經營業績。當補貼只是助長了企業的低效率時,問題就更嚴重了。”賴斯稱:“如果你長期持續補貼,這隻能使拖累增長的隱患越來越嚴重。”
刺激方案代價越發明顯
當西方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失去增長勢頭時,中國憑借巨額刺激方案伸出援手,幫助全球經濟走出了衰退。由於政府向基礎設施和建筑業投入巨資,並向工業領域注入低息貸款,中國經濟增勢一度頗為迅猛。但如今,刺激方案的代價越發明顯。鋼鐵、造船、熔煉等諸多行業產能過剩、臃腫不堪。隨著中國近期經濟增長放緩,這些領域發生了嚴重虧損,經歷著痛苦的優勝劣汰過程。當時的繁榮妨礙了中國鋼鐵業計劃已久的整合重組。鋼鐵業的整合重組是中國政府政策制定者幾十年來一貫追求的目標,但距實現還相去甚遠。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拋開贏利能力不談,事實表明鋼鐵廠幾乎不可能關閉,因為其在提供就業、為捉襟見肘的地方政府提供稅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