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雷墨:南海問題不意味著東盟走制衡中國道路

2013年07月16日09:45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從圍繞南海問題的外交行為可以看出,一方面,當對外爭議引發的內部分歧明顯影響東盟內部團結時,通過內部協調維護東盟立場統一的意願會上升。在這一點上,印尼、新加坡、文萊等東盟核心成員國的表現尤為明顯。

在7月初結束的東盟系列外長會上,中國與東盟達成共識,決定於今年9月正式開始磋商“南海行為准則”。雖然此前中國曾表示出就“南海行為准則”問題進行談判的意願,但這是中國與東盟首次正式明確談判日期。如何推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南海行為准則”,一直是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南海聲索國之間的外交分歧點。但近年來東盟內部在這一問題上的共識日趨明顯,中國態度的變化與此不無關系。南海問題只是中國與部分東盟成員國之間的問題,但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東南亞外交正面臨新的局面。

  “蜜月”結束,博弈升溫

對東南亞的外交,曾是中國1989年后擺脫西方外交孤立的一個突破口。中國通過參與東盟主導的一系列多邊機制,成功地在經濟上實現了緊密合作,在政治上化解了“冷戰版”的中國威脅論,開啟了一段蜜月期。從2001年中國與東盟就建設自貿區達成共識,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立,雙邊貿易額從約400億美元增長到約3000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突破4000億美元。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和歐盟,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也在2011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歐美市場疲軟背景下,經濟相對活躍的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必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1991年中國成為東盟對話伙伴國以來,經貿一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關鍵紐帶。東盟成員國長期以來在對華貿易中享有貿易順差,雖然經貿不是兩國關系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但就東盟內部具體國家來說,貿易是否平衡,跟其與中國關系的是否穩定呈現正相關性。2012年中國在東盟10國中的最大貿易伙伴分別是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中國從東盟進口最多的國家分別是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關系總體上都比較穩定。

馬來西亞也是南海問題的聲索國,但與越南和菲律賓不同的是,近年來南海問題在馬來西亞的對華外交中從未成為障礙。在2012年948億美元的雙邊貿易中,馬來西亞順差218億美元,是東盟10國中對華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中國與越南的貿易2012年為411億美元,但越南逆差高達180億美元,是東盟10國中對華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目前貿易不平衡問題也成了越南對華外交中的重要關切。中國與菲律賓的貿易額從2003年的53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363億美元,但美國和日本依然是菲律賓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資、技術來源國。中菲之間的這種貿易現狀,是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敢於犧牲中菲經貿合作,在南海問題上對華強硬的重要原因。

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關系的深化,經貿合作對外交關系的影響將越來越復雜。一方面,貿易不平衡問題可能延伸到東盟整體層面。2011年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還高達227億美元,但2012年雙邊的貿易變為中國順差85億美元。如果中國的順差持續擴大,經濟上相對弱勢的東盟無疑會更加敏感,貿易爭端和摩擦很可能浮出水面。此外,多年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關系發展順暢,與以貿易為主這種較低層級的經貿合作方式不無關系。當經貿合作發展到大規模的雙向投資、技術合作等更高層級時,經營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也更容易出現摩擦。在對外投資中環境保護、勞工雇佣、社會責任等問題上,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社會的口碑並無任何優勢。

僅從經貿角度看,此前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順風順水”的階段已經結束,進入了升級合作模式、打造新經貿關系的階段。這個過程將充滿博弈,不僅僅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也涉及到對東南亞關注力度越來越大的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在安全領域,盡管南海問題升溫的原因復雜,但圍繞這一問題的外交交鋒,也凸顯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經貿上“雙贏”,但互信上依然“赤字”的現狀。馬來西亞東盟問題專家胡祿銘博士在接受《南風窗》採訪時說:“不僅僅是經貿領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整體上都處在需要升級的關口。”他分析說,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國家在處理大國關系上會選擇“對沖”戰略,即在利益追求上做差異化的投入,不會把利益寄托在某一個大國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將日益呈現動態博弈的局面。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