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王曉華:盤點近三年春晚小品的歧視性主題

2013年07月17日07:51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意味深長的是,雖然其歧視對象不斷變換,但被傷害的都是無權無勢的弱者。如果將近三年的小品串聯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微妙變奏。

  

    在平等精神尚未深入人心的中國,歧視語言依舊像自來水一樣流行。央視春晚貴為民族盛宴,自然好不了展示歧視主題這道大餐。近幾年來,這個萬眾矚目的舞台輪番演繹了性別歧視、職業歧視、生理歧視等多重主題,猶如展現國人精神缺陷的電視連續劇。意味深長的是,雖然其歧視對象不斷變換,但被傷害的都是無權無勢的弱者。如果將近三年的小品串聯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微妙變奏。

2011:性別歧視

  在2011年春晚小品《捐助》中,在小品《捐助》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女性地位卑微得到了如此地步,連接近她的人都成了嘲諷、取消、貶低的對象。這種歧視性話語等於公開判定某種類型的母親和家庭“不正常”,折射出某些早已在世界范圍內過時的性別理念和家庭理念。當代世界主流社會學認為,家庭是功能性的,具有多種類型,單親家庭和組合家庭都是正常家庭。與此觀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單親家庭和組合家庭在中國仍被視為 “不正常家庭”,單親家庭中的女性(主要是單身母親)更是時常受到歧視。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就反映了這種微妙的歧視性心理:寡婦生存於不“正常”家庭中,不被任何男性合法佔有,因此是任何男人可以佔有的對象﹔為了由“不正常”狀態回歸“正常”狀態,她們時刻等待著男性的隨機佔有和永久佔有﹔與這種邏輯相應,大多數寡婦都被想象為不甘寂寞、性欲旺盛、充滿誘惑的“危險品”。《捐助》諷刺某農民時常幫助寡婦,表面上是調侃這位農民好色、不正經、愛在性的方面佔便宜,實際上是暗示:寡婦乃“非正常女性”,低於女性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價值,接近她們的人也分有了這種“非正常”乃至低賤品格。當這種社會學意義上的“不正常”與經濟上的貧困合一時,她們更會同時成為柔弱、低賤、屈辱的代名詞。歧視性言論指向她們,實在是順理成章之事。

分享到:

(責編:吳楊、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