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環球時報:安倍勝選,中日關系面臨復雜考驗【3】

2013年07月22日07:58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日本參議院選舉21日投票,聯合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和公明黨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獲得半數以上議席。安倍政權今后的修憲舉動廣受關注,他在對華政策上會有什麼新變化

中日關系“一時企穩易,真正向好難”

李薇:在外交方面,21世紀日本外交“最大的課題”始終是對華關系。外交是內政的反映,日本在追求“正常國家”的同時急需給自己在亞洲找到定位,而這個定位首先取決於如何看待中國。也就是說,對華關系處在日本內政外交鏈條最重要的位置上。短期看,安倍政權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右傾言行以及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沒有爭議”、“沒有談判余地”的態度將制約其對華關系的改善﹔同時,受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定位的影響,安倍政權也將為打開中日關系僵局積極制造輿論,規避被大國外交“邊緣化”危險。

張勇: 目前看來,中日關系的結構越來越多元與復雜。在思考安倍對華政策及中日關系走向時,應首先分析以下幾點:第一,內部結構。日本方面參與及影響對華決策的機構和個人仍呈上升趨勢,有不同的利益需求。第二,互動結構。在內部結構紛繁復雜的情況下,雙方能否有效互動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第三,外部結構。其中美國的作用明顯,它不希望兩國“抱團”,亦不願看到兩國持續“交惡”,即“斗”而不“破”最符合其利益。

參議院選舉后,日本國內政局的制約因素將有所緩解,安倍在對華政策上會有更大自由度,即調整需求在增強,調整空間在增大。但由於中日關系的內部、外部和互動三重結構同時發揮作用,正在使日本對華決策難度增加。總之,短期內安倍的對華政策有調整的可能,甚至不排除在局部環節由“寒”轉“暖”,但中長期看“斗爭”與“合作”仍相互“變奏”。

張建立:在一定意義上,國際關系也可謂是人際關系的投射。日本人一般依關系的遠近,把自我的人際關系圈子由內向外依次分為“身內”、“仲間”和“他人”,“身內”是一個感情最濃的圈子,人際關系適用嬌寵法則,在外交上表現為對美國的一味順從等﹔“仲間”,中文一般翻譯為“伙伴”,這是一個半感情、半算計的圈子,適用“義理”法則,安倍再度執政以來所搞的“價值觀外交”又被稱為“劃圈子外交”,劃的就是這個圈子﹔“他人”則是完全不需要投注感情而能夠毫無顧忌、彼此算計的圈子,是角色關系圈子。

作為日本無法搬動的鄰居、日本第二大貿易對象國的中國,在安倍首度執政時就已經被其劃在“他人”圈子中,所謂的“戰略互惠”口號,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角色關系的成員,較情感關系的成員,更容易被更換,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倍的對華政策未必會像一些日本經濟學家預料的那麼樂觀。

吳懷中:選舉前后安倍政權的對華外交政策和態度應該不會有決定性的突然變化。從種種表現看,他仍將採取一種“政經分離”、軟硬兼施的兩面性政策。首先,在領土問題上不會輕易讓步。他認為釣魚島是一顆戰略棋子,是與中國抗衡的地緣爭奪前沿,同時還可以此制造“中國威脅”和“安全危機”,從而推動自己修憲、國防正常化及軍事大國化的政治夙願。

但是其次,日本的經濟振興離不開中國,安倍要想打造長期政權,就要和中國維持穩定的經濟往來及雙邊關系大局。所以,他也會對華不斷地做些試探和接觸,意圖使中日關系在他設計的戰略圖景和路線上“穩定”下來和“正常”起來。這一戰略,根本上是旨在對沖和平抑中國崛起帶來的權利變動,今后若干年內難以改變。這就使得中日雙邊關系難以獲得實質性改善,一時企穩易,真正向好難,周期性地間或“折騰”。參議院選后,安倍的對華政策如果不改弦更張,本就處於結構矛盾期的中日關系將來到何去何從的重大戰略十字路口,面臨嚴峻的歷史性考驗。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