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10日08:54|來源:海外網|字號:
隨著17世紀江戶時代的開啟,發展迅速的城市和激增的城市人口催生了對鯨脂和鯨肉的巨大需求。於是,在日本各地紛紛出現了以捕鯨為業的專業集團——“鯨組”。在長期的捕鯨活動中,各地的鯨組發展出一套頗具日本特色的“圍網式捕鯨法”。鯨組原本是從屬於各地領主麾下的水軍(也稱“船手”),他們平時以漁業和水運業為生,戰時則被領主征召充作水軍。所以,他們的捕鯨活動就猶如水戰一樣,是以軍事組織方式進行的。根據成書於江戶中期的捕鯨志書《西海鯨鯢志》記載,捕鯨時,在鯨組首領(日語稱為“旦那”)的統一指揮下,根據負責瞭望鯨汛的瞭望哨“山見番”傳來的情報,先以拖曳著巨大圍網的“網船”隊將鯨圍在當中,然后再派出專門負責捕獵的“突組”用鋒利的鐵?殺死獵物。
到18世紀中葉,鯨組發展到了最高峰,平均擁有各類船隻二三十艘,使用的圍網最大的能有27米之長,人員最多的可以達到八九百人。當時日本全國有名號的鯨組不下幾十個,其中和歌山藩熊野下地浦的鯨組作為“圍網式捕鯨法”發源地尤為出名。而這個鯨組的后人就是那部美國紀錄片《海豚灣》中的下地灣漁民們。
必須要指出的是,鯨組的經營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商業活動,事實上它們的生產和生活都直接受到各自所在的藩國的掌控。基本上,各藩以免除勞役和年貢作為交換,讓鯨組無償地替藩國捕鯨,而所獲的收入幾乎盡數收入了藩庫之中。此時,鯨在江戶城中是一種受到官民上下廣泛歡迎的高檔消費品,而關東海域每年五百頭的捕獲量遠遠滿足不了江戶幾十萬人口的需求。因此連遠在九州的平戶藩這樣的小藩都不遺余力地扶持捕鯨事業,而這也成為藩庫增加收入的絕佳手段。在18世紀末,僅僅平戶一藩的年捕鯨量就達到了230頭。
![]() | ![]() |
(責編:宋勝男)
5000年,露脊鯨,鯨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