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10日08:54|來源:海外網|字號:
江戶時代圍鯨捕魚
日本全民吃鯨肉隻吃了20年
戰后的日本農業凋敝,1000多萬被驅逐回國的海外僑民的到來更加重了日本的糧食壓力。為了找到一個有效並且廉價的動物蛋白質的提供途徑,美國佔領軍司令麥克阿瑟在1947年宣布允許日本恢復遠洋捕魚活動。但是,為了避免與周邊國家,尤其是美國自身發生漁業糾紛,佔領軍司令部(GHQ)特意劃定了日本漁船可以到達的漁場范圍,這就是著名的“麥克阿瑟線”。而相較於普通的遠洋捕魚,捕鯨在當時受到的限制要小很多,因此日本的捕鯨船再一次遠涉南極海域,開始了久違的南極捕鯨活動。這一次,日本人捕鯨的目的又回到了獲取鯨肉上面。鯨類資源豐富的南極海域為幾千萬飢腸轆轆的日本人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優質動物蛋白。與江戶時代富裕階層才能品嘗的情形不同,鯨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食品。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來的“鯨魚大和煮”(紅燒鯨肉)和“鯨魚湯”成為了今天最負盛名的鯨肉菜式。在最高峰的1962年,日本的鯨肉消費量達到了26萬噸之巨。從某種意義上說,鯨魚真的是幫助日本人從百廢待興堅持到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的大功臣。
但實事求是的說,鯨肉終歸只是日本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困難時期用來頂替肉類的代用品。等到了60年代末,日本經濟實現騰飛之后,荷包鼓起的日本人也就不再青睞這種食物了。豈止是鯨肉,從那個時代開始,日本人的飲食結構便從“魚主肉從”變成了“肉主魚從”。於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人的水產品消費量便呈現出了衰退趨勢。到2013年為止,日本的遠洋漁業捕撈量已經不足70年代最高峰時三分之一(2013年總捕獲量約為550萬噸)。另一方面,世界漁業資源的整體衰減,也促使世界各國加強了對各自經濟專屬水域以外的漁業資源爭奪。從上世界80年代開始,在美國以及歐盟的主導下,設立了一系列區域性漁業資源保護組織(RMFO),其中包括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存委員會(CCAMLR)。這些國家組織不僅對捕撈數量,而且對捕撈方式進行不間斷的監督和制約。所以,近年來日本漁業發展的重點也從遠洋捕撈轉移到了在本國經濟專屬水域內漁場發展水產養殖業。例如在九州西部漁場發展起來的黑金槍魚的養殖產業,這幾年已經頗具規模了。
以筆者在日本幾次品嘗鯨肉的體驗,雖然看上去貌似牛肉,可是一嘴咬下去便感覺又硬又柴,略微還有點嚼肥皂的感覺。因此,其實從70年代開始,絕大多數日本人就很少問津鯨肉。相應的,這種消費習慣的轉變,也使日本遠洋捕鯨的衰退要早於一般的遠洋捕撈。從這點來看,即便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沒有在1987年做出全面禁止捕鯨的決定,日本的鯨肉消費也絕無可能恢復到五六十年代的高峰了。
![]() | ![]() |
(責編:宋勝男)
5000年,露脊鯨,鯨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