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彭晓芸:习近平夫妇生活细节蕴含政治想象力(图)【3】

2013年06月09日13:28来源:凤凰博报字号:

摘要:安全感的匮乏,在全球政治秩序的变局中,当然也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同样面临着安全感危机,但中国的安全感危机来源内外多个方面。

  

    练好内功方能有“外交自信”

  一些研究中国崛起与中共体制自我调适能力之间微妙关系的外国学者曾经尖锐地指出,与“中国崛起”相伴而来的,困扰中国的,是寻求安全感的大国之惑。这种安全感的匮乏,在全球政治秩序的变局中,当然也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同样面临着安全感危机,但中国的安全感危机来源内外多个方面,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的著作《寻求安全感的中国》中,他描述了中国外交环境中的不安全感,在他看来,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也来自于中国还在摸索:如何在这个变动的国际体系中找寻、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一关于“身份认同”的焦虑,来自中国近两百年来与帝国主义打交道的经验。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记忆,给中国人(其实是那时候的清朝臣民)带来刻骨铭心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在知识分子那里,也许化为谋求普适价值的动力,而在执政者那里,则化为富国强兵的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政治蓝图。对于美国而言,了解并理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焦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往往表现为中美之间强烈的意识形态冲突。

  如何协调和处理来自中国的安全感需求,也成为了美国无法回避的议题。在这个维度上,外交“想象力”也就尤为重要。它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柔韧的同理心,美国应当留给中国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它目前所面临的内部问题:贪腐、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增长的放缓与可能的人口老龄化、此起彼伏的抗争维权浪潮等等社会矛盾。当然,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更加需要伟大的想象力来勾画和推进,唯有解决内忧,方能化解外患,也唯有练好内功才能有“外交自信”,诚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能够化解中国人“身份认同”焦虑和安全感危机的,只有中国人自己。

  (原题:庄园里的外交“想象力”,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