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公平,法治中国市场经济的终极诉求

2015-03-12 14:29:1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法律对经济的反作用,更明显起来。

20140317101818_0166.jpg

“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出炉

3月12日,2015年两会的“两高报告”出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关注的要点,不仅在于对冤假错案的纠正、“苍蝇”“老虎”一起打,还包括对经济工作的支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理解司法机关、检查机关的经济职能呢?

先看成绩单。最高法依法严惩经济犯罪,积极参与海外追逃追赃工作,依法惩治商业贿赂犯罪。比如,长沙中院对葛兰素史克处罚3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审结金融诈骗、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案件5.6万件,判处罪犯7.3万人。而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领域,也是硕果连连。对最高检来说,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为了主要战场。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法律对经济的反作用,更明显起来。对此,也有观点认为,司法应服从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打着发展旗号,干预司法审判、监督检查,责令法院、检察院“顾全大局”,做出一些违背公平正义之举。其实,这是对司法服务经济的严重误读。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公平才是最好的呵护,决不能时松时紧,而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司法独立于经济,是市场经济通行规则。2001年,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为了应对挤兑潮,宣布暂时停业。对此,阿国最高法院进行违宪审查,认定此举违宪、违法,要求立即继续兑换。大法官们当然知道继续兑换将对金融系统产生严重冲击。但,道理很简单,一次的司法放纵将会动摇法治的根基,比货币上的损失更可怕。这是法治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

长期来看,法律之于经济,不是绊脚石,而是助力器。对法与经济的关系,不能庸俗化的理解。特别是在新常态条件下,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一时的司法放松,可能有利于一时的经济增长,但“对水源的污染”将不可逆转,最终必将危害市场经济的契约本意。因此,诸如涉及经济的产权保护、反垄断处罚,都与经济景气与否不能挂钩、不能有任何关系。

也正因此,两高报告明确指出,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着力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到各地,情况可能千差万别,然而一以贯之的公平司法,仍然需要强调,坚决防止“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公平,法治中国的终极理念,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的终极诉求,两者内在高度统一,离不开治理者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敬畏。

(井桥夕,媒体评论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海外网两会特刊:

【习大大的两会时间】

【岛君看两会】

【金台评会】

海外网两会快评:

3月2日 胡鞍钢:“四个全面”罕见地形成中国话语权

3月3日 “四个全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路径

3月3日 “两会”热词更新背后的改革迭代

3月4日 当政协也开始谈论反腐,意味着什么

3月4日 傅莹为何强调立法法的修订?

3月5日 改革关键年,政府工作报告该看啥?

3月5日 新常态下,GDP指标不要了吗?

3月6日 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乘法”

3月7日 中韩自贸区火了,台湾不能只是急了

3月8日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3月9日 司马南:改革不能像泰坦尼克,速度太快会出事

3月9日 代表不能“观光”,参会尤需走心

3月10日 重回“全国一张卷”不是开历史倒车

3月11日 养老压力山大,延退未必治本

3月12日 公平,法治中国市场经济的终极诉求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