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8日08:54來源:金融時報字號:
摘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薩勃拉曼尼亞:中美經濟摩擦可能削弱全球經濟賴以運轉的多邊機構。出路是由美國和中國達成“大妥協”,即美國放棄部分權力,以換取中國發揮更大的全球領導作用。 |
海外網6月8日電 據金融時報報道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與習近平在加州安納伯格庄園會晤時,合作言論將回蕩在南加州的沙漠上空。現實卻是另一回事。全球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有可能削弱全球經濟賴以運轉的機構。
預計習近平將在未來10年擔任中國國家主席。當他在幾年后會晤下屆美國總統時,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WB)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可能都已變得無關緊要。這對世界其他經濟體而言可能是場災難。
出路是由美國和中國達成一項“大妥協”。這將要求為了目的而交換權力。換句話說,美國將在這些機構放棄部分權力,以換取中國發揮更大的全球領導作用,從而維護體系的真正目的——自由、公平的全球化。但中美雙方首先必須克服日益加深的互不信任。
中國一直是開放的全球體系的最大受益者。不過,中國不滿這套體系的規則一直由美國說了算。例如,美國仍未批准IMF投票安排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本來會增加中國的話語權。美國不願支持提高世行的放貸能力。結果,中國正在創建平行的架構:用金磚國家銀行來對抗世界銀行,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等倡議來抗衡美國涉足亞洲。
對於美國而言,不信任主要源自中國的軍事野心和網絡間諜行為。在經濟層面,不信任源自中國的重商主義匯率政策、封閉的金融與外匯體系、縱容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以及國家資本主義持續盛行。在美國方面看來,中國利用了其他國家的開放並從中得益,自己卻保持相對封閉,這種組合是與全球領導角色不相稱的。這種觀感促使美國推動一些倡議,例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分別同亞洲和歐洲國家展開自由貿易談判。這些努力推動了自由化,但也對中國構成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