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8日09:03來源:聯合早報網字號:
摘要: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新”在何處?這首先體現在行為主體是新的,即中國不是歷史意義上的傳統崛起國,而美國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守成國。 |
“美國夢”和“中國夢”可共同鑄就“世界夢” 利益是國家間關系的黏合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有利於中美兩國及兩國人民的利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的持續穩步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是中國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國人實現自我夢想的重要保障。
事實上,鍛造當下“美國夢”也需要構建一個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大國關系。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最重要大國,然而近些年國際環境的復雜性也展現出美國在全球治理、經濟發展、維護國際安全方面的能力有限性。正如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2012年的一次演講中指出的:“一個興旺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興旺的美國也對中國有利。”美國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在2012年發布的一份題為《展望2030:后西方世界中的美國戰略》(Envisioning 2030: US Strategy for a Post-Western World)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在包括多邊機構、全球金融體系、核未來、網絡安全、外太空、氣候變化、全球資源緊缺和亞洲安全等廣泛的國際事務中,美中關系都將成為成敗的關鍵。”可見,美國國內對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也具有廣泛的共識。
不僅如此,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還有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中兩國如果因循歷史老路,世界將經歷不可承受之重。實際上,機會均等,崇尚個人奮斗的“美國夢”與人人參與,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國夢”共同鑄就了和平共處、繁榮共享的“世界夢”。
“高處不勝寒”。隨著中美關系的深入發展,兩國之間存在的老問題、新矛盾也日益凸顯。但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不應被視為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障礙,而應被視為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動力。
首先,中美結構性矛盾導致中美戰略互信不足。“互信赤字”已經成為制約中美關系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因素。關於這一點,中美學者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識。例如,2012年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李侃如與中國著名美國問題學者王緝思合著的研究報告——《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在中美兩國學術界、戰略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這突出體現了兩國專業人士對中美互信問題的重視與擔憂。不過,筆者認為,在“自助”的國際體系中,完全意義上的“互信”是一種稀缺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促進中美間的深度相互理解可作為今后一個有益的發展方向。
其次,中美認知性差異導致中美戰略性誤解的固化。中美之間在歷史傳統、發展階段、文化價值、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這種差異勢必影響到中美兩國的思維方式與認知方式。以筆者淺見,中國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正在迅速上升的發展中國家﹔一個遵守國際規則、承擔國際義務、改善國際關系的國家﹔一個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的國家﹔一個願意與國際社會交流互動、共同進步、共享成果的國家。
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內涵、發展現狀與人民訴求決定了當下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的戰略意願與主要任務是專注於國內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中國建國100年,即2049年時建成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在國際戰略上,中國一直強調,中國不挑戰美國的國際利益,不挑戰當前國際秩序。中國尋求的不是體系更迭,而是體系更新。這一點與美國的戰略意願非但沒有沖突,而且存在互補。
現實利益矛盾導致中美關系復雜化
中國希望美國能夠全面地看待中國。中國既希望美國能看到中國有承擔國際義務的強烈意願與實際行動,也希望美國能夠理解中國在承擔國際責任中的能力限度。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大國,創造了很不平凡的成績。但中國也面臨著讓超過一億多人脫離貧困的重擔,承受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履行更大國際責任這一期望的壓力﹔中國希望美國在看到中國量的增大的同時,也看到中國質的薄弱。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這僅能說明中國量的增加。對於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裡國土,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這樣的成績雖來之不易,但也並非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