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彭曉芸:習近平夫婦生活細節蘊含政治想象力(圖)【3】

2013年06月09日13:28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安全感的匱乏,在全球政治秩序的變局中,當然也並非中國獨有,美國同樣面臨著安全感危機,但中國的安全感危機來源內外多個方面。

  

    練好內功方能有“外交自信”

  一些研究中國崛起與中共體制自我調適能力之間微妙關系的外國學者曾經尖銳地指出,與“中國崛起”相伴而來的,困擾中國的,是尋求安全感的大國之惑。這種安全感的匱乏,在全球政治秩序的變局中,當然也並非中國獨有,美國同樣面臨著安全感危機,但中國的安全感危機來源內外多個方面,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在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的著作《尋求安全感的中國》中,他描述了中國外交環境中的不安全感,在他看來,這種不安全感來自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也來自於中國還在摸索:如何在這個變動的國際體系中找尋、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

  這一關於“身份認同”的焦慮,來自中國近兩百年來與帝國主義打交道的經驗。飽受列強侵略的歷史記憶,給中國人(其實是那時候的清朝臣民)帶來刻骨銘心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在知識分子那裡,也許化為謀求普適價值的動力,而在執政者那裡,則化為富國強兵的民族復興之“中國夢”的政治藍圖。對於美國而言,了解並理解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焦慮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也往往表現為中美之間強烈的意識形態沖突。

  如何協調和處理來自中國的安全感需求,也成為了美國無法回避的議題。在這個維度上,外交“想象力”也就尤為重要。它實際上是一種更為柔韌的同理心,美國應當留給中國更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處理它目前所面臨的內部問題:貪腐、生態環境的破壞、經濟增長的放緩與可能的人口老齡化、此起彼伏的抗爭維權浪潮等等社會矛盾。當然,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更加需要偉大的想象力來勾畫和推進,唯有解決內憂,方能化解外患,也唯有練好內功才能有“外交自信”,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打鐵還需自身硬”。真正能夠化解中國人“身份認同”焦慮和安全感危機的,隻有中國人自己。

  (原題:庄園裡的外交“想象力”,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