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9日13:28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安全感的匱乏,在全球政治秩序的變局中,當然也並非中國獨有,美國同樣面臨著安全感危機,但中國的安全感危機來源內外多個方面。 |
6月7日至8日, 中美兩國元首在加利福尼亞州森尼蘭(Sunnylands)安納伯格庄園舉行會晤,正式開啟中國領導層換屆后中美元首峰會的序幕。此次被輿論廣泛稱之為“庄園會晤”、“不打領帶的會晤”的元首見面,從形式到內容都彰顯著中美雙方意圖走出一條更為互信、更具親和力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的決心。
生活細節打破陳規,蘊含著政治“想象力”
實際上,這種努力的鋪墊工作在更早前就已經開始。今年3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電話,兩國元首一致重申,共同致力於建設中美合作伙伴關系、探索構建新型大國關系。4月13日,習近平在會見新任美國國務卿克裡時又強調,中美要走出一條平等互信、包容互鑒、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而在中美兩國元首會晤前的習近平拉美行,可謂是中美峰會的預熱和有益補充,而“夫人外交”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則顯示了中國領導人已將柔性外交作為持久策略保持下去。
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的日常化互動展示在世界聚焦之下,塑造的不僅僅是中國外交的形象,更回應著國內民眾對政治生活“去魅還俗”的熱切期望。當國內媒體津津樂道於習近平摘取花一朵獻給夫人彭麗媛來聞一聞的溫馨細節,當習近平彭麗媛共享一塊餅干流露出來的生活氣息感染著民眾,外交事務不再僅僅是正襟危坐和宏大敘事,於細節處、於不經意之中,外交事務也在成為“民意為先”的政治營銷內容的一部分。
過去,人們容易把政治家打造個人形象視為“政治營銷、作秀”,“資本主義的腐朽性、虛偽性”予以拒斥,刻意回避人性化、個性化形象的自然表現,而將政治人物的公開言行納入集體主義的一致性步調當中規劃。這導致人們對正在轉型的發展中國家產生刻板印象,覺得這些國家雖然強大卻缺乏親和力,他們的領導人擁有權力卻被過度神化,缺乏“人情味”。
甚至由於這種隔膜,當這些轉型國家開始崛起時,“X國威脅論”的質疑也常常伴隨著這些國家,成為他們贏取國際信任不得不竭力消除的文化心理屏障。習近平“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執政理念闡發,可謂有效地厘清了在這些問題上的模糊認知。即便回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當中去尋求政治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經典論述也表明,所謂政治營銷的“時髦”並非什麼西方獨有的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