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殷建光:教育避免“唯有讀書高”才能回歸教育本位

2013年06月13日08:17來源:光明網字號:

摘要:教育必須走出“唯有讀書高”的陰影,必須回歸教育本位,回歸到引導人性,培養個性,提升能力,幫助成長的陽光本位,不這樣,中國教育走不出失敗的陰影,中國孩子走不出學習苦悶的陰影。

作者:殷建光

“現在大陸大學生的就業困難與台灣20年前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去念大學,教育層次沒有合理的分開。”台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近日在貴陽出席中國科協年會接受採訪時表示。 陳力俊表示,經過多年的調整,台灣目前情況已有所好轉,“我覺得對於大陸現在的難題,一個是在擴大學、增學生上需要特別謹慎,另一方面,是觀念上的引導,我們從小都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教育,有些觀念早早形成根深蒂固,我認為,現在應該拋開這種觀念。(6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很佩服陳教授對當前教育的尖銳批評,當前教育已經徹底走向功利化,“唯有讀書高”的教育理念已經讓中國教育走向了死胡同。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在這裡,教育都沒有說是為了讓孩子讀書,而是為了引發出孩子內在的東西,並讓其發展起來。

而且,中外教育家都對教育有精辟的論述,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