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10:19來源:聯合早報字號:
摘要:當前公眾對中國腐敗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值得高度關注。假如天真地以為,公眾只是不了解中國腐敗的真相,而進行情緒上表達,那麼,就是在侮辱中國公眾的智商。普通民眾並非不了解中國腐敗問題症結所在,隻不過他們無法參與到決策的過程之中,改變中國決策的方向罷了。 |
在反腐敗研究過程中,筆者對一些獨具中國特色的語言現象非常感興趣。同樣是腐敗案件,執政者認為之所以被揭露出來是因為反腐敗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公眾的理解正好相反,認為之所以出現重大腐敗案件,是因為這些案件的背后牽涉到腐敗體制問題,體制問題不解決,中國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
這種基於同一個現象而得出的不同結論,充分說明中國正在進入多元化社會,執政者反腐敗的工作與公眾的期望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假如沒有看到執政者與公眾之間的這種情緒上的鴻溝,試圖以所謂理性的分析,消弭執政者與公眾之間情緒上的落差,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吃力不討好。
必須重申的是,筆者不反對執政者的官方媒體公開回應公眾的情緒表達,但是,筆者反對這種似是而非的反駁。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沒有看到整個執政團隊在社會體制轉換過程中所獲得的巨大利益,不承認執政者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那麼,在反腐敗的過程中就很難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社會轉型時期執政者早已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在住房、工資改革等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既得利益階層。如果不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那麼,絕大多數領導干部都存在著腐敗的嫌疑。
但是,正如一些經濟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這是中國改革的陣痛,它是執政者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而對執政團隊進行了一次政治上的“贖買”。正因為中國採取的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才會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當前公眾的普遍不滿情緒,就是基於這種改革思維定勢而引發的。每一次改革都會產生既得利益者,“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公眾之所以對中國的腐敗問題深惡痛絕,就是因為他們希望改變這種改革思維定勢,成為改革的決策者。
普通民眾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的原因
這是值得決策者認真思考的問題。公眾認為在現有的改革模式下,領導干部即使現在不腐敗,今后也會成為腐敗分子。正是這種對改革路徑選擇的不滿以及對改革所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憤怒,使得公眾對執政者的反腐敗舉措缺乏應有的熱情,在有些時候甚至公開冷嘲熱諷。不能隻看到情緒性的表達,而沒有看到深層次原因,不能在政府主導改革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更不能在改革的過程中將既得利益集團的灰色收入合法化,而應該真正按照人民主權的原則,逐步地把中國的改革納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中,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讓人大代表監督領導干部,讓普通民眾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充分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前公眾對中國腐敗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值得高度關注。假如天真地以為,公眾只是不了解中國腐敗的真相,而進行情緒上表達,那麼,就是在侮辱中國公眾的智商。普通民眾並非不了解中國腐敗問題症結所在,隻不過他們無法參與到決策的過程之中,改變中國決策的方向罷了。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的腐敗問題是一個改革手段和路徑選擇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既得利益集團,借助於現有的立法程序,將他們的既得利益合法化。這才是普通民眾對中國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的原因所在。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執政者的學術機構在討論中國腐敗問題的時候,習慣於把已經披露出來的腐敗案件作為調查統計的重要數據,以此來証明中國的反腐敗工作正在取得成效,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是典型的顛倒因果。在反腐敗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大案要案被揭露出來,足以說明中國反腐敗任重而道遠。
如果一方面認為中國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中國仍然存在非常嚴重的腐敗問題,那麼,在邏輯上就很難自圓其說。執政者固然要對中國的反腐敗工作充滿信心,但是,更要對公眾的情緒進行深入的分析,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深刻檢討反腐敗工作的不足,才能調整反腐敗工作的思路,充分依靠群眾,將反腐敗工作深入進行下去。
總而言之,公眾對中國的腐敗現象情緒性表達彌足珍貴。執政者一方面要充分看到情緒性表達背后所隱含的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反腐敗科學理論,逐步地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把中國的反腐敗工作納入到科學的法律體系之中,讓公眾自覺地參與反腐敗工作之中,從而加快反腐敗的工作步伐。如果停留在“多數與少數”、腐敗“越來越嚴重還是越來越不嚴重”這些似是而非的討論之中,那麼,不僅會掩蓋事實真相,轉移視線,而且會激起更多的不滿情緒。執政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作者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