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程振偉:性教育缺失讓兒童文學“背黑鍋”

2013年06月17日08:16來源:紅網字號:

摘要:缺乏性知識教育的兒童甚至帶著解決性問題的想法去讀兒童文學,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像生理衛生課一樣太直白違背兒童文學重想象形象的要求,兒童會不愛看,太隱諱,又被人批評給兒童太多胡思亂想的空間,真是進退兩難。

昨日上午,一名網友將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的兒童文學小說《我飛了》的部分片段發至網絡,裡面有50余字的關於兒童生殖器的描寫。這一片段立即引發爭議,部分網友認為,兒童文學不應有關於性的描寫,黃蓓佳的描述超出了尺度﹔另一些網友和兒童文學作家則認為,這樣的描述無可厚非。(6月15日《成都商報》)

引起爭議的這段文字是這樣的:“在他細瘦的、皮膚發白的兩腿間,蜷縮著一團顫巍巍的東西,像一隻出殼不久,軀體還是半透明的小鳥……”

這段文字到底是不是“性描寫”?兒童文學主要是給兒童看的,兒童有兒童的思維方式,他們一般偏向感性形象思維,這50字的描寫如果發生在現實中正是兒童所看到想到的,至於說“性描寫”甚至說孩子閱讀后的“胡思亂想”完全是成人世界強加給他們的東西,兒童想不了那麼多。這段文字在性別特征的處理上反而很好,它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沒有直接說是什麼東西,而是讓兒童讀者自己去思考,而且給兒童讀者的“暗示”是:其實,男孩的生殖器與其他器官一樣,就像鼻子長在嘴巴和眼睛中間一樣,它就在那裡,它有自己的特征。

為什麼兒童文學中正常的描寫被認為“不合時宜”呢?其實是我們“性教育的缺失”導致的。在英國,性教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5-7歲,主要是初步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的運動、飲食、成長、感官和繁殖;識別人體外部各器官的名稱,知道人類可以孕育下一代,並會區分他們相互間身體上的異同等。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家庭或課堂裡獲得了這些知識,在兒童文學中看到以上的描寫,我們還會說它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性描寫”嗎?我們還會“如防大敵”嗎?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