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李蘭捆:從《愛迪生如何看手機》所想到的

2013年06月30日22:11來源:求是理論網字號:

摘要:學習成績好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多數成了工程技術人才,實質是“匠人”,而成績較差而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更容易成為發明創造人才。

  《愛迪生如何看手機》是2013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據說此問題的靈感來自楊振寧與莫言在北大的一次對話。楊振寧說,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麼呢?莫言說,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楊振寧說,我同意,手機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標志物。

  愛迪生(1847—1931年)是美國人,世界發明大王,發明了留聲機、電燈、電報、電影等。他和他的公司員工一生共有約一千多項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貢獻。

  愛迪生去世82年了,如果他活到現在,發明手機的人也許就是愛迪生,也許他發明的手機比現在的手機更好、功能更多。

  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他是能把聲音留下來,重新播放的第一人。他發明了電燈,把人類從昏暗的夜晚帶進了光明。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享受過愛迪生的發明。

  這樣一個高考的作文題目,考試的是即將步入高等院校的學子。想到愛迪生和一些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發明家以及他們所受到的那一點兒教育,應當對我們的教育做深刻的思考和改革。

  愛迪生隻上過幾個月的小學。瓦特19歲當學徒,后發明了蒸汽機。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他8歲當牧童,14歲到煤礦當鍋爐工的助手。發明了疫苗的珍納跟一個醫師學徒,他發明了種牛痘,消滅了可怕的天花,對於人類是多麼大的貢獻呀!就連設立諾貝爾獎的諾貝爾本人也沒上過什麼學,很早就在他父親的火藥廠裡做工了。

  舉這些發明家的例子,並不是要說明不受教育好。這些人沒有條件受到很好的教育,卻通過自身的努力,同樣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如果這些人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他們也許會有更多的發明和貢獻,這是歷史的遺憾。

  我們試問一下,我們為什麼要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人才難得,什麼的人算是人才?人才如何界定?那些沒學歷有發明的人算不算人才?考試招生按分數、擇優錄取合不合理,符不符合科學規律?培養人才重點是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教育?我們說教育改革,要首先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按著科學的規律改革,才能使教育得到很好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提高才能使教育質量提高、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國夢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人類歷史的進程是十分緩慢的,即使在今天,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知也隻能說是九牛一毛。在自然世界面前,人類是十分幼稚很無知的,況且人類有一個很大的弱點——惰性。如雙輪車輛是公元前3500年發明的,距今5000多年了。我們小的時候,我們這裡的農村仍然在使用這樣的車子。在漫長的5000年間,世界上曾生存過多少人,沒有人改變這種雙輪車,汽車的發明只是近代的事。

  教育也是這樣。中國自古是擇優而仕,到隋文帝楊堅時開始了科舉制度,到清末才被廢除,這種科舉制度延續了一千多年。現在的上學、就業都要看分數、看學歷,弄得人們都追求高學歷,實則是科舉制度的延續。教育本來是以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為目的,不應與就業待遇挂鉤,出成績后再與待遇挂鉤。古人都明確地知道“英雄不問出處”,不應把有成果無學歷的人排除在外。實現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事。國家需要的是成果,而不是學歷。我們不要在教育的誤區中難以自拔。在我國,李白、杜甫都沒中過進士。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更是一介布衣。編著《本草綱目》的李時珍、編著《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寫出《徐霞客游記》的徐弘祖都沒有中過進士,包括同樣落榜的羅貫中、吳承恩、曹雪芹、蒲鬆齡、湯顯祖等,他們對人類的科學文化事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都是照耀中華文明的燦爛明星。與那些徒有其名的“狀元”“進士”“舉人”“秀才”們相比,真是驗証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名句。

  考試按分數擇優錄取,看起來似乎公平,實際是有缺陷的。幾千年來,人們選種子都是挑籽粒飽滿的、顆粒大的,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這種方法用了幾千年,但不能大幅度增產。近代人們用配種雜交的方法卻使作物產量大幅堆高,袁隆平用野草一樣的野生稻雜交培育的超級水稻,就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奇跡。李振聲用野草一樣的小燕麥雜交培育出優種小麥。這樣的做法超越了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卻符合了自然規律。

  人才也是這樣,學習成績好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多數成了工程技術人才,實質是“匠人”,而成績較差而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更容易成為發明創造人才。要重視這部分人,並且努力使他們得到很好的培養,這是教育理念的改變,培養創新人才的康庄大道。從小學開始,善於發現、鼓勵、培養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而不是隻看分數不看創新能力。

  每一個人都有智能,然而我們對智能的開發連百分之一都不到,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很好地改革,使每一個人的智能像火山噴發一樣涌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分享到:

(責編:牛寧、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