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0日08:43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對於香港人來說,“非典”同“中英談判”、“香港回歸”、“金融風暴”一樣,是港人不可缺少的集體記憶。雖然“非典”早已過去,但市民養成的諸如“戴口罩”、“消毒液洗手”等習慣則沉澱在日常生活當中。 |
廣華醫院參與非典治療的徐頌勤醫生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接觸非典病患時已經是非典疫情后期,有一些有效抗生素,所以很幸運沒有親眼看到過多患者因無特效藥不治而去。他亦表示,醫院為防醫護人員傳染,每個醫生醫治患者的時間都是兩個星期。
徐頌勤表示,非典讓香港醫護人員大受震撼。因為十年前,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醫療水平非常高。即使是如肺炎、肝炎、艾滋病的傳染病,醫護人員也沒有覺得是“不受控制”的。而非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沒人知道怎麼預防,沒人知道怎麼診斷,也沒人知道怎麼醫治”。有的只是市民“超越醫學的恐懼”,“滿街的口罩”和脫銷的“板藍根沖劑”。
徐頌勤回憶,非典那陣“親友都不敢同他吃飯”,好在所有醫護人員抱成一團,所以不覺得孤獨。不能回家的時候,醫院亦提供集體宿舍,並備有充分的后勤防護物資,最大程度減輕醫務工作者的隱憂。經歷過非典,醫護人員對生命有新認識,“原來也天天接觸生命垂危的病人,像癌症病人。但從來沒有想過,醫護人員會因為醫治非典而失去生命。”在2003年的非典中,香港有6位是醫護人員殉職。
徐頌勤表示,當年每當從醫院走過薄扶林道墳場時,都無比淒涼,“看到白骨就會驚慌”。非典后,香港對傳染病防控有了新的經驗。接觸可能帶有傳染性的疾病時,也有了規范的流程。他感慨,自己是醫生,沒有能力記錄下這一切,因此希望有人能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