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李兰捆:从《爱迪生如何看手机》所想到的

2013年06月30日22:11来源:求是理论网字号:

摘要:学习成绩好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多数成了工程技术人才,实质是“匠人”,而成绩较差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成为发明创造人才。

  《爱迪生如何看手机》是2013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据说此问题的灵感来自杨振宁与莫言在北大的一次对话。杨振宁说,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莫言说,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说,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爱迪生(1847—1931年)是美国人,世界发明大王,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报、电影等。他和他的公司员工一生共有约一千多项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爱迪生去世82年了,如果他活到现在,发明手机的人也许就是爱迪生,也许他发明的手机比现在的手机更好、功能更多。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他是能把声音留下来,重新播放的第一人。他发明了电灯,把人类从昏暗的夜晚带进了光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享受过爱迪生的发明。

  这样一个高考的作文题目,考试的是即将步入高等院校的学子。想到爱迪生和一些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家以及他们所受到的那一点儿教育,应当对我们的教育做深刻的思考和改革。

  爱迪生只上过几个月的小学。瓦特19岁当学徒,后发明了蒸汽机。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他8岁当牧童,14岁到煤矿当锅炉工的助手。发明了疫苗的珍纳跟一个医师学徒,他发明了种牛痘,消灭了可怕的天花,对于人类是多么大的贡献呀!就连设立诺贝尔奖的诺贝尔本人也没上过什么学,很早就在他父亲的火药厂里做工了。

  举这些发明家的例子,并不是要说明不受教育好。这些人没有条件受到很好的教育,却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这些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也许会有更多的发明和贡献,这是历史的遗憾。

  我们试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才难得,什么的人算是人才?人才如何界定?那些没学历有发明的人算不算人才?考试招生按分数、择优录取合不合理,符不符合科学规律?培养人才重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教育?我们说教育改革,要首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按着科学的规律改革,才能使教育得到很好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提高才能使教育质量提高、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十分缓慢的,即使在今天,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在自然世界面前,人类是十分幼稚很无知的,况且人类有一个很大的弱点——惰性。如双轮车辆是公元前3500年发明的,距今5000多年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农村仍然在使用这样的车子。在漫长的5000年间,世界上曾生存过多少人,没有人改变这种双轮车,汽车的发明只是近代的事。

  教育也是这样。中国自古是择优而仕,到隋文帝杨坚时开始了科举制度,到清末才被废除,这种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现在的上学、就业都要看分数、看学历,弄得人们都追求高学历,实则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教育本来是以普及文化科学知识为目的,不应与就业待遇挂钩,出成绩后再与待遇挂钩。古人都明确地知道“英雄不问出处”,不应把有成果无学历的人排除在外。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国家需要的是成果,而不是学历。我们不要在教育的误区中难以自拔。在我国,李白、杜甫都没中过进士。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更是一介布衣。编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编著《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写出《徐霞客游记》的徐弘祖都没有中过进士,包括同样落榜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蒲松龄、汤显祖等,他们对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都是照耀中华文明的灿烂明星。与那些徒有其名的“状元”“进士”“举人”“秀才”们相比,真是验证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名句。

  考试按分数择优录取,看起来似乎公平,实际是有缺陷的。几千年来,人们选种子都是挑籽粒饱满的、颗粒大的,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这种方法用了几千年,但不能大幅度增产。近代人们用配种杂交的方法却使作物产量大幅堆高,袁隆平用野草一样的野生稻杂交培育的超级水稻,就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李振声用野草一样的小燕麦杂交培育出优种小麦。这样的做法超越了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却符合了自然规律。

  人才也是这样,学习成绩好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多数成了工程技术人才,实质是“匠人”,而成绩较差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成为发明创造人才。要重视这部分人,并且努力使他们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培养创新人才的康庄大道。从小学开始,善于发现、鼓励、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而不是只看分数不看创新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智能,然而我们对智能的开发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很好地改革,使每一个人的智能像火山喷发一样涌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分享到:

(责编:牛宁、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