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4日14:20來源:金融時報字號:
摘要:不刺激確實是李克強新政的亮點之一,近期他再度喊話“激活財政存量資金”,或也暗示對大手筆刺激的謹慎,具體措施仍舊有待觀察。 |
最后來看結構性改革,這也是不出台刺激與去杠杆的疊加之后必然指向。李克強去年年末呼吁“改革還是最大的紅利”,為他贏得不少加分。回顧中國三十年經濟增長,改革可謂核心動力,其效應超過人口紅利、加入WTO等因素。問題在於,當改革由淺水區步入深水區之后,也意味著容易的路都走完了,留給中國的時間卻又倍加緊急。改革可謂民間近年最大的呼聲,這或許反襯出改革的動力不足、阻力過大。
從“不刺激、去杠杆、結構性改革”三方面來看,解決方案難言定型,那麼我們在談論李克強經濟學的時候,到底是在談論什麼呢?評議李克強經濟學,是以當下的方向作為標准,還是以日后的結果作為考核?
回顧裡根經濟學、撒切爾經濟學等等詞匯來說,一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命名的經濟學,不僅在於其名字與位置,更在於其對應的經濟政策——從這個意義來說,日后審視現代中國經濟史,朱?基經濟學少不了有一席之地,而李克強經濟學尚在建構之中。
的確,從李克強對於經濟形勢的諸多判斷而言,他對於中國經濟產能過剩、行政管制過多、財政金融領域風險隱憂巨大等因素有清晰認識。歷史總是殘忍而公正的,最終能讓李克強經濟學得到定義和承認的標杆,並非來自問題診斷,而是其施政成果。
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局面中,設計出可以被當前政治權力格局容納、被社會大眾認可、令各方激勵兼容的改革方案,難度巨大。這一方案至少要回答如下問題:如何使用放權式刺激政策維護基本增速?如何解決金融市場雙軌制問題?如何以市場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如何約束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隻有當這樣的具體方案出台的時候,李克強經濟學才真正成型。
政策出台慢一點,也意味著給改革多一點空間,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美國經濟學巴裡 諾頓長期關注中國經濟轉型,他曾經有一個判斷:他認為中國政策執行者往往更為看重決斷力(decisiveness)而不是可信性(credibility)。我認為這一判斷很敏銳,在市場經濟的草根時代,決斷力或許更為有力,隨著中國步入一個重構規則的時代,那麼可信度的重要性也也就隨之上升。一個有可信度的政策制定者,才能在博弈之中贏得更多支持,往往也能夠更好地維持市場的規則。
迄今為止,各界對這位法學背景的經濟學博士期望不低,高期待更需要落地,與其驟然出台影響重大的錯誤決策,徐圖正確的改革方案更為合理。盡管被視為一位平民總理,但中國民眾對於李克強的個性仍缺乏深入了解,FT中文網採訪李克強的大學同班同學時,他曾透露了一個細節:“你看這些大學時的老照片。李克強拍集體照,幾乎總是喜歡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邊上。他平時沉默,從不張揚,有學習上的問題問他,他有問必答。”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近期出版《中國經濟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