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邱震海:南海問題 中國究竟“打還是不打”?【3】

2013年07月17日09:34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中國崛起,美國重返東南亞”的格局下,美越這一對昔日的宿敵,則似乎找到了某種共同的戰略需求。越來越多的內幕材料顯示,美越軍事合作正在向著超越雙邊軍事交流、以某種雙方共同的假想敵為針對對象的方向發展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劇作裡有一句名言:“是,還是不是,這是一個問題。”這句話套用到今天中國面臨的南海風雲上,竟然也被相當程度地濃縮為“打還是不打”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

如前所述,2002年簽訂的《南海行為宣言》十年來幾成一紙空文,中國的忍讓成為一些國家有恃無恐的契機﹔而2010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在越南首都河內的一句“我們回來了”,讓多少東南亞的戰略家們看到了一絲希望。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還是要讓我們回到2011年6月的“第十屆香格裡拉對話”的現場。會議第一天,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蓋茨在主題演講中談到美國因國內經濟問題可能削減軍事開支,但卻仍將依然堅持對亞洲地區的存在時,會議現場出現了陣陣騷動。

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的新加坡李光耀學院院長馬凱碩直接向蓋茨發問:“亞太地區面臨的重大挑戰是中國崛起,包括軍事力量的崛起。請問美國在軍事開支日益縮減的情況下,怎麼向我們 – 你們在東南亞的盟友保証,美國將依然能保衛你們的盟友的安全?”

馬凱碩的提問非常集中地折射了東南亞國家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兩難心態。眾所周知,歷史上,中國與其周邊東南亞的關系就十分復雜。有人曾將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比喻成“大象與周圍瓷器”的關系,那意思是說:大象隻要稍一不慎,就可能將周圍的瓷器踢得粉碎。因此,東南亞素來對中國抱有一種警惕與依賴兼有,而警惕似乎又多於依賴的復雜心理。上世紀中葉開始,東南亞又是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后院。但近年隨著中國崛起,東南亞也越來越多地發展出其“二元戰略”,即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而在安全上則高度依賴美國。

從中國地區外交來說,近十幾年來辛辛苦苦的重要結果之一,就是成功地建立了中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戰略”二字,在各國的語文系統裡素來都有著許多不同的含義和解讀方式﹔中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也未能幸免於外。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日益復雜的南海主權爭議,基本上就從屬於中國與東盟這一同樣十分復雜的雙邊關系。這一本已十分敏感的關系,再揉進“美國因素”,准確地說是中國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地區互動,問題就更為復雜。

我在這裡無意展開大段的國際關系分析。我所關心的,是中國民間將復雜的南海爭端濃縮為“打還是不打?”這一簡單問題背后的同樣復雜的集體心理。

毋庸諱言,南海問題的尖銳化,某種程度上已將中國逼到了幾乎沒有退路的地步。“一個崛起的大國,居然對周圍幾個小國的挑舋手足無措”,這是許多人口中無、心裡有的一個集體困惑。一個復雜的戰略問題,在民間居然被演繹成為“打還是不打”這個一個簡單的命題,這本身就折射了中國至少在南海問題上戰略思維的缺乏。

然而,中國戰略思維的缺乏,又來自何方?

(摘自《中國人成熟嗎?》第一章)

(注:本文轉載自“邱震海--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牛寧、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