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蔡成平:中國會陷入日本式通貨緊縮嗎?【2】

2013年06月28日09:16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在面對不良債權問題上,也不例外。最初,日本政府、尤其是大藏省(現財務省)官僚們壓根就沒想過要加以解決,官僚的通病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職期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有望高升。

不良債權為何遲遲不處理

那麼,在大規模不良債權暴露出來后,日本為何未能及時地加以有效處理呢?對此也有諸多分析,但大多側重於從客觀條件著眼。事實上,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回顧日本泡沫經濟和不良債權處理問題時,會清晰地看到貫穿始終的人性弱點。

拿泡沫經濟而言,當人們身處其中時,往往難識其真面目,正如格林斯潘所言“泡沫隻有在破滅后才能判定是泡沫”。實際上,大多數人只是霧裡看花,真正不為時所動、不參與“泡沫狂歡”者甚少,就連所謂的專家也不例外。山一証券副總裁北川文章曾回憶,“當時的日本,曾經有40多名知名的經濟學家對前景進行預測,沒有一個人認為會出現危機,都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在面對不良債權問題上,也不例外。最初,日本政府、尤其是大藏省(現財務省)官僚們壓根就沒想過要加以解決,官僚的通病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職期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有望高升。而且泡沫經濟剛破滅時,政府官僚並未認識到是好景一去不復返,還未從“土地神話”中解放出來,仍滿心期待地認為只是短期波動,地價最終將恢復上漲,隻要地價漲一切都會轉好,因此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極為不足,任由各金融機構自行解決。

但當時的各金融機構高管層,大多是那些在泡沫經濟時期通過擴張信貸做出業績從而得到提拔的人,讓其承認這一負資產、並加以處理,等於是否定過去的認錯。為此,不良債權被不斷地掩蓋和拖延處理。

例如,1997年11月24日,山一証券時任總裁野澤正平在記者會上失聲痛哭,滿含淚水地宣告山一証券破產。當時的山一証券是日本“四大証券”之一,但任職35年的野澤正平也是在同年8月出任總裁后,才發現公司竟然存在高達2600億日元的帳外債務,前任總裁三木淳夫和前任董事長行平次雄一直採取了掩蓋處理。

而就在山一証券破產前三周,三洋証券11月3日宣告破產,負債高達3736億日元﹔破產前一周,北海道拓殖銀行11月17日宣告破產﹔破產后兩天,德陽城市銀行11月26日宣告破產……短短一個月,4家金融、証券機構倒下,而且都存在掩蓋不良債權之嫌。

同時,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些身處一線的金融從業人員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在日本經濟新聞社編寫的《檢証泡沫無犯意之過》一書中描述道,“營業現場的銀行職員即使察覺了異常也無法表達意見。銀行管理層則隻唯政府的命令是從。政府則缺乏視野廣闊的戰略、遲遲不肯做出關鍵決策。這與太平洋戰爭時期前線士兵、將校、參謀總部的關系毫無區別。”

但捫心自問,如果中國也發生了日本式的泡沫經濟破滅,從而導致數倍於日本的銀行信貸變成不良債權,中國的政府層、金融機構管理層、以及一線從業人員的表現,會優於當年的日本嗎?

筆者一直以來都認為,有日本這面鏡子何嘗不是幸事,有其前車之鑒,中國完全可以走得更穩更好些。但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危機、房產泡沫等現象則恐怕意味著,中國未從“日本教訓”中吸取絲毫營養,車輪滾滾向前,但隻不過八九不離十地在重蹈覆轍,所經歷的或許更多的並非歷史的原創,而只是歷史的循環與檢証。

(注:本文轉載自“馮善智--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