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蔡成平:中國會陷入日本式通貨緊縮嗎?

2013年06月28日09:16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在面對不良債權問題上,也不例外。最初,日本政府、尤其是大藏省(現財務省)官僚們壓根就沒想過要加以解決,官僚的通病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職期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有望高升。

近日,“錢荒”成為熱議焦點,但或許錢沒有真的“荒”,只是人心真的“慌”了。惠譽趁著人心惶惶之際對中國發出警告,其駐北京高級董事朱夏蓮斷言,由信貸驅動的增長模式顯然即將崩潰,這會造成產能過剩,並可能會將中國帶入日本式的通貨緊縮。

那麼,中國會陷入日本式的通縮緊縮嗎?這恐怕需要從兩個層面分析,即中國和當年的日本有何相似,又有何相異,尤其是相似點恰恰是值得警惕的覆轍。

日本為何陷入通縮

可以說,日本陷入長期通縮的原因很復雜,既有外部、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又有人口老化等內因的存在。但根源之一恐怕是金融機構存在大量的不良債權,且長期以來遲遲得不到有效處理,這對銀行放貸能力的負面沖擊巨大。

在討論不良債權為何未得到有效處理前,不妨先看看這些不良債權是如何形成的。簡單地說,可以概括為是土地等資產的投機信貸所致。

在經濟高增長期,土地等資產價格暴漲,銀行發放貸款通常要求企業拿土地做抵押,而企業也以大肆購地作為產能及市場擴張的前提,華爾街當年曾調侃豐田汽車“更像是一個在自己的土地上附帶生產汽車的大地主”。

長谷川慶太郎在《投機時代》一書中也寫道:“早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便陷入了土地投機。企業爭相將資金從制造技術領域轉投到土地,社會充斥著搶購土地的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緒,更彌漫著投資土地必漲的‘浪漫預期’。連那些隻掌握零星土地的人,也不惜抵押給銀行以獲得購置土地貸款,緊盯著土地瘋漲。”

對此,日本政府1974年曾將“對付土地投機”作為工作重心,試圖收緊貨幣。但政策曇花一現,日本央行同年4月起便轉向繼續放水,並從1986年1月起連續5次降低貼現率,從5%降至1987年的2.5%,創下日本戰后最低記錄。原央行行長三重野康曾回憶,“泡沫經濟初期,日本金融機構向地產和非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余額從20%驟升到了40%。”

簡言之,“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成為孕育和積聚銀行風險的溫床。銀行為追求高回報而向房地產、証券等機構進行資金傾斜,並通過接受被高估的土地等資產的擔保來增發貸款,在“地價升值—擔保品升值—貸款增加”的循環中,信貸規模迅速擴張。

但隨著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的崩潰,土地、証券等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大量的銀行貸款成為不良債權,銀行等金融機構因此積累了巨額的不良資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銀行又不得不新增大量不良貸款。據日本金融廳統計,1998年底因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銀行風險經營而積累的不良貸款,從1993年9月的23.6萬億日元增至87.5萬億日元,2001年4月進一步增至150萬億日元,銀行壞帳佔名義GDP比重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別為9%和12.5%。

反觀中國,其實與1980年代由信貸驅動的日本經濟繁榮驚人地相似。不避諱地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中國過去數年的信貸擴張速度,遠超過當年的日本。野村公布的數據表明,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時,日本的信貸資金總額佔GDP比率約為40%,但中國的這一比率已從2008年的75%增至2012年的207%。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中國之所以仍未金融崩盤,其實並非中國的金融系統抗壓能力有多強,而只是因為其與全球金融系統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當然大量的金融儲備也起了作用。

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局面顯然不能持續,巨額信貸的清償將來勢必將成為拖累中國經濟的一大要因,當下中國只是“地價升值—擔保品升值—貸款增加”的循環尚未完全逆轉。若處理不當,逆轉恐怕就將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