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7日13:27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如果還原歷史的真相,將復雜的問題復雜化,有很多值得花時間去細細言說的東西。 |
接下來企業家階層的第二次選擇發生在1927年前后,這次選擇我稱之為悔還是不后悔?這次選擇就是沒有制度選擇的空間,就是選擇認不認可國民黨,支不支持國民黨,國民黨黃埔建軍,北伐是用武力打到長三角的,上海的企業家階層,那個時候中國差不多40%的企業集中在上海,他們選擇什麼態度就決定整個階層大體上是什麼態度,他們支持了國民黨,大概幾個月以后就后悔了,他們發現這一個國民政府跟他們之間其實是根本合不來的,相互之間有很多的矛盾和摩擦,包括榮氏家族馬上就遇到麻煩,蔣介石發通緝令要抓榮家的老大。
所以南京國民政府的這十年,1927到1937年之后稱為“黃金十年”,這個“黃金十年”其實是從那個角度說的,是指國民政府統治大陸時代的黃金十年,搞了不少建設,后面就是抗日戰爭了。民營企業雖然還有一些空間,但在這十年當中其實是每況愈下,隻有榮家還在發展,在榮家是負債擴張。整個中國企業在這個十年當中,新開創的企業很少,大部分企業都是在前面的黃金時代裡開創的。黃金時代創辦的企業、銀行在整個中國企業中佔有最大的份額。這個階段我用一個詞稱之為中性互動,企業跟政府之間的關系是中性互動的關系,已經沒有良性互動了,1927年之后歷史出現了部分的斷裂,不是完全的斷裂,有很多的摩擦很多的矛盾。當然隨著1937年的到來,這個過程就結束了,比較短。
第三次選擇是遷還是不遷的選擇,1937年。第一次是君憲還是共和,還有制度選擇,第二次就是悔還是不悔,第三次選擇是你遷還是不遷,要麼留在上海,留在東南沿海,留在天津,要麼就遷到四川去,這次選擇是因為民族危機引發的。不關乎制度,也不關乎跟政府之間的關系,而是因為外敵入侵造成的。
第四次選擇就是1949年的選擇,這次選擇直接決定了我們今天,這次選擇是去還是留?是離開大陸還是留下來的選擇。20世紀大變動的中國,一次一次的選擇,走的是一條下劃線,一百年前的選擇還有機會選制度,后面的選擇是后悔還是不后悔、遷還是不遷、去還是留?1949年這次選擇的結果,就是沒有互動,這次選擇做出來之后將來再也沒有互動了,1949年以后企業家階層跟政府之間沒有互動,沒有任何的主動性,完全是被動,完全被動就沒什麼互動可言了,反正你是完全被動的。從此以后中國企業史出現了一個完全的斷裂,這次轉型是完全斷裂的轉型,1952年到1956年搞公私合營,要把整個企業家階層連根拔起,當時統計的數據說,中國大概有400萬的工商業從業者,包括雇工人數加上去是700多萬人。當時的企業規模都不大,雇工人數在20人以上的隻有8000家企業,雇工人數在100人以上隻有三千家企業。比今天的企業規模小多了,不可同日而語。到1957年的年初,中國的所有企業都已經被滅掉了,中國沒有一家民營企業,1957年的元旦一過,統計數據,沒有一家可以稱得上企業存在的,剩下的就是那些小店,一個人的開的那種小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今天如果說三十年來重新產生的企業家階層又一次面臨選擇的話,也可以看出是第五次,這次選擇是一次同樣非常艱難的選擇,我不指望有良性互動,如果能夠回到中性互動,而不是惡性互動,或者是沒有互動,那就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