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杨玉良: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思考

2013年07月02日09:19来源:新民晚报字号:

摘要:大学应该有一种气质,虽不外露,但你一进到校园中来就能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有大量的人在研究世界和人类关心的问题,在开展有成效的研究。

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思考

本报记者 姜燕 文 孙中钦 摄

杨玉良,高分子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

6月28日中午,杨玉良校长在2013届复旦大学本(专)科毕业典礼结束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力,我认真描绘了心目中想象的未来的复旦究竟应该怎么样。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学子,都有理想主义的情怀。

实现理想有很大的困难,但如果不向着理想的完美方向追求,就会一事无成。说到理想,我引用的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一句话:“理想是带有彼岸性质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是彼岸的一座灯塔,但照亮的是你脚下的路。”我们虽然永远不可能达到理想,但会不断地逼近理想,让现实变得越来越好。

—— 摘自杨玉良校长在复旦大学2013届本(专)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记者:您希望复旦的毕业生成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如何诠释这一点?

杨玉良: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就我个人体会而言,仰望星空的人,应该是我们大学教师,更应该是大学的学生们。如果中国的大学和大学的师生都不愿去仰望星空的话,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可能不会很大。但是,仰望星空不是脱离现实,不是完全说不着边际的事情。真正仰望星空的人都会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去仰望,他的脚还在地上。

所以我还曾经引用过赵汀阳先生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必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认为,理想主义者不是空谈主义者。反过来说,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没有理想主义,那么我相信他只能有一个非常卑微的人生。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不可能被现实动摇的,哪怕现实再严酷。

大学培养的人才,既要对未来的世界要有非常好的理想,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不太赞同做一个简单的批评家。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我提的是“建构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埋怨、揭黑,而是建构,即看你能不能通过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探索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去思考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变它、完善它。

所以,大学不仅要培养批判者,更要培养建构者,鼓励他们去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系统。如果只是批判,不去建构,只会把一个很好的概念娱乐化,这就是建构性思维的重要性。

受过教育的人、尤其是名校毕业的学生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应该多一点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引领不是当领袖,而是以身作则,你不但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要劝别人不能这样做,而且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不是谩骂和发泄。发泄有它自己发泄的合理性,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不许发泄,但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尤其是名校毕业的不应该。

记者:您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似乎比往年谈了更多的现实情境,这是为什么?

杨玉良:年轻人总有不成熟的地方,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远远不够完美,所以我们的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我相信会受到很多冲击,主要是思想上的冲击。尽管我们在学校里创造了各种接触社会的机会,但毕竟是短暂的。大学教育他们应该有理想主义,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实践,而不是简单地要去提高什么能力。大学开展社会实践,实际上是让学生们去体会这个社会的完美和不完美,再结合学校里的理想主义,就会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我们的学生,有非常高的理想主义的情怀,再到社会上体会到社会的不完美,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要把社会塑造得更完美。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对在大学里给学生们特别功利的教育或影响。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分功利,他们会把一些不良的丑恶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我们让学生们有比较高的理想,他们首先就不会同流合污,而后会主动设法改变它。如果这样的学生从政,他就会关心国家和老百姓的命运和福祉,不会跟着不良的现象跑。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