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王令愉:法国王路易十六,一个善良的专制者【3】

2013年07月01日11:19来源:东方早报字号:

摘要: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一书中谈到路易十六之死时说:“一个最善良又最软弱的国王,经过十六年半一心谋求幸福的统治之后,在三十九岁上死去了。他的祖先给他遗留下一场革命。他比他的祖先哪一个都更适合于防止或结束这场革命;因为他在革命爆发前能成为一个实行改革的国王,或者在革命爆发后做一个立宪君主。”

伏尔泰和卢梭灭亡了法国?

1774年,二十岁的路易十六继承了爷爷路易十五的王位,走上了最高领导人的岗位。他接班时,法国君主专制的大厦已经岌岌可危了。

路易十六继位时,法国启蒙运动已经开展半个多世纪了。所谓启蒙运动,就是一些有着公共情怀的思想家,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知”,向专制主义发起冲击。这些公知在沙龙里在俱乐部里在通信中讨论国事;在文学、戏剧作品中,在合法和非法出版物中,在编撰的百科全书中,宣传理性与科学、自由与宪政。启蒙运动是英国宪政革命所产生的冲击波的扩展,更是法国强大、蛮横而腐败的专制统治的反作用。

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否定“君权神授”和教会权威;强调“主权在民”和制约权力;宣扬平等。启蒙运动瓦解了专制权力的合法性支撑,人民不再认为国王执政是理所当然的。

路易十六在位十几年都不知道“公知”说了什么,不知道人民的愿望,直到法国大革命后期他成为囚徒后,才有空读了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的书。路易十六读后叹息道:“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

当然,法国没有灭亡,灭亡的是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也不是非灭亡不可,如果路易十六对启蒙运动“公知”所主张的“主权在民”的理念和历史趋势有所觉悟并顺势而为的话。

仅有“公知”启蒙并不能引发革命,最有效的启蒙还是专制之恶。专制制度所造成和不断强化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才是革命的发动机。

从路易十六接班到大革命爆发的十五年间,法国几乎每年都有群体性事件——叛乱——发生,饥民造反,农民抗税。

法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势而又腐化的专制体制庞大而又奢侈,消耗极大。路易十六还想有所作为,搞一些公共工程,上一些民生项目,由此税赋很重。

当时法国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只占人口百分之二,占据了大多数土地资源,垄断了绝大多数干部岗位,却从不纳税。而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等,承担着全部税负。最苦的是农民,不仅税负重,还承担着名目繁多的劳役。

“没有纳税人的同意不得收税”是中世纪欧洲深入人心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宪政的英国得以定格,在专制的法国却被抛弃。法国的纳税阶层——第三等级——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启蒙运动也好,群体性事件也好,其实都是在表达人民享有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强烈愿望。

路易十六对“主权在民”的时代观念和人民要求权利的强烈愿望无动于衷,以为自己继承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他不知道应当敬畏国家真正的主权拥有者——人民。尽管他标榜自己爱人民,但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心态。真的爱人民,最能表明诚意的是还权于民。路易十六不仅不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权于民,或让人民分享权力,连最起码的改良也不推进。

路易十六执政初期的内阁中有主张改革的大臣。财政大臣杜尔果主张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特权阶级不纳税的特权,启动政治改革。另一位大臣马尔泽布主张给每个人以应有的权利,取消新闻和出版检查制度,保证司法公正等。但在统治核心内部反对改革的顽固势力的强力阻挠下,路易十六弃用了改革派。正如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所说,在有人享有特权和大众受到奴役的制度下,一切为公众利益所进行的改革都是行不通的。

改革行不通,革命就会不约而至。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因税而起。路易十六时财政入不敷出已达至极限。他不去裁减庞大的官僚机构,不去缩减王室和政府的庞大开支,不肯降低奢华的消费,而是期望通过经济政策解决问题。

路易十六1783年任命的财政大臣卡洛纳试图以投资刺激经济,大搞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钱就发债券,铸钱币,出卖土地。如此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酝酿了更大的财政危机。卡洛纳不得不设计一种土地所有者都必须缴纳的土地特征税,但遭到了从来不纳税的贵族阶级的抵制。贵族们提出必须召开三级会议才能决定收税的事。法国已经一百七十多年没有召开三级会议了,路易十六不同意召开,想强行通过税收法令,但遭到激烈反抗,许多地方出现骚动。没有办法,路易十六被迫决定召开三级会议。

由此,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