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11:19來源:東方早報字號:
摘要:米涅在《法國革命史》一書中談到路易十六之死時說:“一個最善良又最軟弱的國王,經過十六年半一心謀求幸福的統治之后,在三十九歲上死去了。他的祖先給他遺留下一場革命。他比他的祖先哪一個都更適合於防止或結束這場革命﹔因為他在革命爆發前能成為一個實行改革的國王,或者在革命爆發后做一個立憲君主。” |
伏爾泰和盧梭滅亡了法國?
1774年,二十歲的路易十六繼承了爺爺路易十五的王位,走上了最高領導人的崗位。他接班時,法國君主專制的大廈已經岌岌可危了。
路易十六繼位時,法國啟蒙運動已經開展半個多世紀了。所謂啟蒙運動,就是一些有著公共情懷的思想家,用今天的話說是“公知”,向專制主義發起沖擊。這些公知在沙龍裡在俱樂部裡在通信中討論國事﹔在文學、戲劇作品中,在合法和非法出版物中,在編撰的百科全書中,宣傳理性與科學、自由與憲政。啟蒙運動是英國憲政革命所產生的沖擊波的擴展,更是法國強大、蠻橫而腐敗的專制統治的反作用。
啟蒙運動宣揚理性﹔否定“君權神授”和教會權威﹔強調“主權在民”和制約權力﹔宣揚平等。啟蒙運動瓦解了專制權力的合法性支撐,人民不再認為國王執政是理所當然的。
路易十六在位十幾年都不知道“公知”說了什麼,不知道人民的願望,直到法國大革命后期他成為囚徒后,才有空讀了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和盧梭的書。路易十六讀后嘆息道:“伏爾泰、盧梭滅亡了法國!”
當然,法國沒有滅亡,滅亡的是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也不是非滅亡不可,如果路易十六對啟蒙運動“公知”所主張的“主權在民”的理念和歷史趨勢有所覺悟並順勢而為的話。
僅有“公知”啟蒙並不能引發革命,最有效的啟蒙還是專制之惡。專制制度所造成和不斷強化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才是革命的發動機。
從路易十六接班到大革命爆發的十五年間,法國幾乎每年都有群體性事件——叛亂——發生,飢民造反,農民抗稅。
法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強勢而又腐化的專制體制龐大而又奢侈,消耗極大。路易十六還想有所作為,搞一些公共工程,上一些民生項目,由此稅賦很重。
當時法國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隻佔人口百分之二,佔據了大多數土地資源,壟斷了絕大多數干部崗位,卻從不納稅。而第三等級,包括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等,承擔著全部稅負。最苦的是農民,不僅稅負重,還承擔著名目繁多的勞役。
“沒有納稅人的同意不得收稅”是中世紀歐洲深入人心的原則。這一原則在憲政的英國得以定格,在專制的法國卻被拋棄。法國的納稅階層——第三等級——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啟蒙運動也好,群體性事件也好,其實都是在表達人民享有政治權利和平等地位的強烈願望。
路易十六對“主權在民”的時代觀念和人民要求權利的強烈願望無動於衷,以為自己繼承權力是理所當然的。他不知道應當敬畏國家真正的主權擁有者——人民。盡管他標榜自己愛人民,但那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心態。真的愛人民,最能表明誠意的是還權於民。路易十六不僅不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還權於民,或讓人民分享權力,連最起碼的改良也不推進。
路易十六執政初期的內閣中有主張改革的大臣。財政大臣杜爾果主張免除農民的徭役,取消特權階級不納稅的特權,啟動政治改革。另一位大臣馬爾澤布主張給每個人以應有的權利,取消新聞和出版檢查制度,保証司法公正等。但在統治核心內部反對改革的頑固勢力的強力阻撓下,路易十六棄用了改革派。正如米涅在《法國革命史》中所說,在有人享有特權和大眾受到奴役的制度下,一切為公眾利益所進行的改革都是行不通的。
改革行不通,革命就會不約而至。
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因稅而起。路易十六時財政入不敷出已達至極限。他不去裁減龐大的官僚機構,不去縮減王室和政府的龐大開支,不肯降低奢華的消費,而是期望通過經濟政策解決問題。
路易十六1783年任命的財政大臣卡洛納試圖以投資刺激經濟,大搞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錢就發債券,鑄錢幣,出賣土地。如此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醞釀了更大的財政危機。卡洛納不得不設計一種土地所有者都必須繳納的土地特征稅,但遭到了從來不納稅的貴族階級的抵制。貴族們提出必須召開三級會議才能決定收稅的事。法國已經一百七十多年沒有召開三級會議了,路易十六不同意召開,想強行通過稅收法令,但遭到激烈反抗,許多地方出現騷動。沒有辦法,路易十六被迫決定召開三級會議。
由此,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