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11:19來源:東方早報字號:
摘要:米涅在《法國革命史》一書中談到路易十六之死時說:“一個最善良又最軟弱的國王,經過十六年半一心謀求幸福的統治之后,在三十九歲上死去了。他的祖先給他遺留下一場革命。他比他的祖先哪一個都更適合於防止或結束這場革命﹔因為他在革命爆發前能成為一個實行改革的國王,或者在革命爆發后做一個立憲君主。” |
革命爆發,是由於路易十六拒絕改革﹔革命失控,則是由於路易十六不甘心失去權力的反反復復的抵制動作。
路易十六對變革的態度在妥協與反抗之間搖擺,時而強硬,時而妥協,時而搞復辟的動作,不斷刺激革命向激進的方向轉彎。
在大革命爆發接近兩年時,1791年6月20日,君主立憲制憲法通過前,路易十六試圖逃離法國,在瓦倫被認出並被截回。這使罷黜國王建立共和制的呼聲高漲起來。但大多數人還是希望政治體制平穩轉型,建立君主立憲制。9月14日,議會說服路易十六批准了君主立憲憲法。憲法規定:人民選出的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國王行使行政權並兼任最高軍事首腦﹔司法權由選舉產生的司法官行使﹔廢除一切封建制度,取消所有特權﹔保障公民權利,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
根據憲法,路易十六可以坐穩立憲君主的王位,而且享有行政權和軍事指揮權。但他不甘心,試圖借助外部力量恢復專制。為此,他積極策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國王是他的岳父(后來繼位的是他的小舅子),是法國大革命堅定的反對者,正在組織反法聯盟。路易十六主張對自己的岳父宣戰,是希望法國戰敗,藉此恢復專制權力。當時主導國會的吉倫特派也愚蠢地主張戰爭,他們是為了保衛和擴大革命成果,為了輸出革命。截然相反的目的促成了一致決定。1792年1月14日,法國挑舋性地向奧地利發出通牒﹔3月25日又發出最后通牒﹔4月20日法國首先宣戰。
正是戰爭,導致革命失控,把路易十六和君主立憲制推向了絕路。
羅伯斯庇爾的邏輯
戰爭爆發后,法國在軍事上失利,路易十六的企圖被人們看得越來越清楚。5月29日,議會通過決議解散了國王衛隊。6月8日,議會要求各省派員參加紀念7月14日結盟節並組建結盟軍以支援前線。各省選派了兩萬人集結到巴黎,這些結盟軍被激進派控制。
7月25日,反法聯軍總司令布倫瑞克公爵攻進法國領土,公爵發布了一份由法國流亡的路易十六的擁戴者替他起草的宣言,命令法國人恢復國王的權力。這份宣言刺激了法國人民,給激進派以口實。8月10日,激進派組織結盟軍和巴黎民眾發起了第二次革命,推翻了巴黎市政府,殺死了國民軍司令,攻佔了王宮。路易十六成了囚徒。
之后,有人在王宮文件箱內發現王室資助流亡者、向反對革命的貴族提供經費、串通國外勢力等証據,激進派堅決主張審判和處死國王。他們組織巴黎四十八個代表團到會場向議會施壓。擅長鼓動的激進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議會說:路易應當死,因為祖國必須生。
在激進革命家的鼓動和群眾的壓力下,國民議會判處路易十六死刑。法國大革命自此也陷入了持續的血腥惡斗之中。最后,遠比路易十六專制的拿破侖登場了。法國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內亂和戰爭、付出上百萬人的生命代價之后,又回到了專制統治中。
社會轉型猶如飛機著陸。
直到社會危機爆發才被迫而為的社會轉型面臨著硬著陸的巨大危險。法國大革命就是一次硬著陸。
法國本來完全有可能實現軟著陸,大多數人都主張理性和溫和轉型。但路易十六沒有預見到形勢的危急,拒絕改革,失去了軟著陸的機會。革命爆發后,他又不肯接受失去最高權力的現實,最后失去了一切。
路易十六死在對自己所依存的制度的迷信、迷戀與盲目自信上,而這個制度已經枯朽了,不能依靠了。
長期的專制制度使得民眾有暴戾的傾向,政治斗爭在他們潛意識層裡留下的刻痕是你死我活。如托克維爾所說,“法國是很久很久以來政治生活完全消失的”國家,“個人完全喪失了處理事務的能力、審時度勢的習慣和人民運動的經驗”(《舊制度與大革命》,241頁)。
社會轉型究竟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人民是無法選擇的,隻有掌握權力的人才有選擇的條件和機會。路易十六不肯還權於民,做出了硬著陸的選擇,悲劇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