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楊玉良:在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中思考

2013年07月02日09:19來源:新民晚報字號:

摘要:大學應該有一種氣質,雖不外露,但你一進到校園中來就能感受到,這裡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有大量的人在研究世界和人類關心的問題,在開展有成效的研究。

在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中思考

本報記者 姜燕 文 孫中欽 攝

楊玉良,高分子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

6月28日中午,楊玉良校長在2013屆復旦大學本(專)科畢業典禮結束后,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有著非常浪漫的想象力,我認真描繪了心目中想象的未來的復旦究竟應該怎麼樣。同時,我也希望每一位學子,都有理想主義的情懷。

實現理想有很大的困難,但如果不向著理想的完美方向追求,就會一事無成。說到理想,我引用的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一句話:“理想是帶有彼岸性質的,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是彼岸的一座燈塔,但照亮的是你腳下的路。”我們雖然永遠不可能達到理想,但會不斷地逼近理想,讓現實變得越來越好。

—— 摘自楊玉良校長在復旦大學2013屆本(專)科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記者:您希望復旦的畢業生成為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如何詮釋這一點?

楊玉良: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就我個人體會而言,仰望星空的人,應該是我們大學教師,更應該是大學的學生們。如果中國的大學和大學的師生都不願去仰望星空的話,那麼這個民族的希望可能不會很大。但是,仰望星空不是脫離現實,不是完全說不著邊際的事情。真正仰望星空的人都會知道他是站在什麼地方去仰望,他的腳還在地上。

所以我還曾經引用過趙汀陽先生的一句話,他說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必定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所以我認為,理想主義者不是空談主義者。反過來說,一個現實主義者如果沒有理想主義,那麼我相信他隻能有一個非常卑微的人生。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不可能被現實動搖的,哪怕現實再嚴酷。

大學培養的人才,既要對未來的世界要有非常好的理想,也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太贊同做一個簡單的批評家。批判性思維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我提的是“建構性思維”,不是簡單地埋怨、揭黑,而是建構,即看你能不能通過研究提出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探索在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中去思考問題,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變它、完善它。

所以,大學不僅要培養批判者,更要培養建構者,鼓勵他們去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系統。如果只是批判,不去建構,隻會把一個很好的概念娛樂化,這就是建構性思維的重要性。

受過教育的人、尤其是名校畢業的學生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應該多一點引領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引領不是當領袖,而是以身作則,你不但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要勸別人不能這樣做,而且要告訴大家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不是謾罵和發泄。發泄有它自己發泄的合理性,也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不許發泄,但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尤其是名校畢業的不應該。

記者:您在今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似乎比往年談了更多的現實情境,這是為什麼?

楊玉良:年輕人總有不成熟的地方,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遠遠不夠完美,所以我們的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我相信會受到很多沖擊,主要是思想上的沖擊。盡管我們在學校裡創造了各種接觸社會的機會,但畢竟是短暫的。大學教育他們應該有理想主義,啟發他們思考為什麼要開展社會實踐,而不是簡單地要去提高什麼能力。大學開展社會實踐,實際上是讓學生們去體會這個社會的完美和不完美,再結合學校裡的理想主義,就會感受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果我們的學生,有非常高的理想主義的情懷,再到社會上體會到社會的不完美,就會產生一種責任感,要把社會塑造得更完美。這就是我為什麼反對在大學裡給學生們特別功利的教育或影響。如果我們的教育過分功利,他們會把一些不良的丑惡的現象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我們讓學生們有比較高的理想,他們首先就不會同流合污,而后會主動設法改變它。如果這樣的學生從政,他就會關心國家和老百姓的命運和福祉,不會跟著不良的現象跑。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