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價值中國:改變中華的隱性力量【2】

2013年07月02日09:11來源:價值中國字號:

摘要: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慈善啟蒙,則始於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然襲來,喚醒了普羅大眾的惻隱之心,各個階層都在捐款、捐物。而早已賺得盆滿缽滿的企業家和企業,則紛紛捐出巨款,5000萬元乃至1億元的額度,都出現了。這一年,被認為是1949之后的慈善元年,以民間為主體的慈善,終於到來。

作為清朝最有影響力的媒體,由英國商人安納斯托·美查(Ernest Major)創辦的《申報》,也在戊戌變法前后,刊發了《安置流民議》、《創興善會》、《效法泰西以行善舉行》等大量慈善內容文字。

扮演慈善啟蒙的還有一個更大的群體——西方傳教士。他們來到中國,操著生硬而蹩腳的漢語,堅持不輟地傳教之余,很多人做起了慈善,或主持賑災,或建教會學校,或建慈善醫院,或建孤兒院,或建盲、啞人學校。

此前的兩千多年,發源於本土的慈善內容相對單一,包括施棺、施衣、施藥、義塚、賑災、造橋修路、修寺廟以及對嬰兒、老人的照顧等,慈善理念主要是以“養”為主,而且集中於各自的家族之內。例如,范蠡從事商業經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宋朝的范仲淹在蘇州設立范氏義庄,捐助田地1000余畝,以義庄田地的地租贍養族內老弱。源自西方的現代慈善,改變了傳統以“養”為主的理念和內容,轉向以“教”為主。

最早走出國門的人、媒體、傳教士,在這三股啟蒙力量的宣揚下,盛宣懷、鄭觀應、經元善、徐潤等人,成為中國慈善由傳統步入現代的重要推手。他們的身份幾乎一致,都是在李鴻章所高舉的洋務運動的大旗之下,學習西方,借助洋務企業所累積的財富,推動慈善事業的轉型和發展。

1870年,憑借父輩關系,盛宣懷在大清朝台柱子、湖廣總督李鴻章的支持下,奔走於洋務運動一線,以1872年辦理輪船招商局開始,參與了此后清朝所有大型國有企業的創辦,並開設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后改為北洋大學),及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一北一南兩所大學堂,培養的人才大多成為日后各個領域的名家。

鄭觀應倡導學習西方人捐出遺產,作為好友,盛宣懷也積極響應。1916年去世之前,他立下遺囑,拿出遺產的一半從事社會慈善事業,並由李鴻章長子李經方擔任遺囑執行監督人。遺產數額龐大,經過長達兩年半的清理,方才統計出可分財產高達1160余萬兩銀元。這就意味著580萬兩被用作慈善事業,可惜后來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這一部分財產因兒女爭搶,而被政府接收。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