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2日09:11来源:价值中国字号:
摘要: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慈善启蒙,则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唤醒了普罗大众的恻隐之心,各个阶层都在捐款、捐物。而早已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家和企业,则纷纷捐出巨款,5000万元乃至1亿元的额度,都出现了。这一年,被认为是1949之后的慈善元年,以民间为主体的慈善,终于到来。 |
《无锡市志》记载,百桥计划持续十年,前前后后造桥88座,日本侵华战争提前终结了这个没有完成的计划。而荣德生最看重的是宝界桥。他曾对国学大师钱穆说:“他年我无锡乡人犹知有一荣德生,惟赖此桥。我之所以报乡里者,亦惟有此桥。”
除了以慈善推动城市化,荣德生看重的还是教育,从早期捐资筹办初等学校和专业学校,后期他更看重大学。1936年前后,政治家吴稚晖、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等人建议把复旦大学迁往无锡扩建,荣德生获悉后十分积极,希望捐资助力。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此项计划。抗日战争胜利,荣德生回到家乡,继续壮大荣家产业。不承想各种扰乱仍是如影随形,最严重的一次是,警匪勾结绑架了这位老人,家人交出数十万美元的赎金后才得以脱险。衰老的荣德生,在纷乱之中,念兹在兹的仍是建一所大学,终于在1947年捐资办成江南大学,并花重金邀请钱穆、牟宗三、唐君毅、金善宝等名家任教。
荣家的企业和慈善,引起了一位航运巨子的兴趣。1930年5月底,卢作孚带着考察团来到无锡,先是参观了荣氏兄弟的产业,随后参观了游人如织的梅园。早前的几天,他和考察团一行到达南通,参观了张謇一手缔造的大业——遍布南通的工厂、学校和慈善机构,可惜张謇已去世四年。荣氏兄弟和张謇的实业、慈善之举,直接影响了民国第二代企业家卢作孚。尤其是张謇的“南通模式”,卢亲往学习多次,然后直接模仿实践。张謇改变了一个叫唐闸的落后之地,卢作孚则改变了一个叫北碚的无名之所。
卢作孚生于四川合川(现重庆合川),家境一般,上学仅六年,此后自学一生。年轻时,当过老师,当过记者,参加过革命。从革命救国到教育救国,最后到实业救国,这是他的认知轨迹。他认为,实业救国,交通运输业为“各业之母”。于是,他募股8000元作为资本,建造铁壳小船一艘,开辟嘉陵江航线,成立民生实业公司。这个小公司很快发展起来,十多年后的宜昌大撤退,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创业两年后,1927年,卢作孚来到北碚,接掌峡防团务局。逢此乱世,他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以北碚为实验区,“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有了民生公司,便有了实验的资本,便有了现代化的基础。在基础设施上,他创办了北川铁路;在工业上,他创办天府矿业公司、三线染织工厂;在文化教育上,他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北碚图书馆、北碚体育场、《嘉陵江》报。创办这些现代化的内容,为的是建立“一个大众公共享受的城市”,而非如上海、重庆那般只有少数人享受的“畸形的资本主义的建设”。
很多人视卢作孚为清教徒,他掌控数千万资产,却没有房产和储蓄,过着清贫的生活。所有的钱,都被他捐给了北碚的实验。他兼任多达几十个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兼职收入不断,每有收入的单子送到,他总是写上“捐中国西部科学院”“捐兼善中学”“捐瑞山小学”等。自1940年起,此类所有收入均捐给了兼善中学。
1937年春,教育家黄炎培在《蜀道·蜀游百日记》中写道:“在八九年前,满地是土匪,劫物掳人,变做家常便饭,简直是一片土匪世界。现在鼎鼎大名公认为建设健将卢作孚先生?.施展他的全身本领,联合他的同志?.把杀人放火的匪巢变成安居乐业的福地?.把地方所有文化、教育、经济、卫生各项事业,建设得应有尽有。”
建设健将除了卢作孚,还有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则属晏阳初。1929年,晏阳初携妻小迁居河北定县。三年前,他选择定县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实验研究中心,开始定县实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每年资助15000元,用于编印平民读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于1923年,晏阳初担任总干事,直到1949年。他先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学成归国,立志不做官,不发财,把帮助劳苦大众作为终身志业。他带动了诸多留美博士的参与,例如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瞿世英、耶鲁大学教育学博士傅葆琛、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冯锐,等等。